群文阅读让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更高效
作者: 赵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其中,第二学段的学生需背诵50篇(段)优秀诗文;第三学段的学生则需要背诵60篇(段)优秀诗文。在第三学段开展古诗群文阅读教学,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学习,能够让他们体会古诗中的韵、律、情,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阅读素养。
一、精挑细选,巧妙设置议题
对多种文本进行集体探讨,构建一个多元且相关的文本合集,是开展古诗群文阅读的首要步骤。在策划这一文本合集时,议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教师编选文本合集的纽带,而且确立了群文的内在逻辑与体系结构,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地确定议题,并以此为依据来挑选和整合相应的古诗,构建有意义的古诗群文阅读课程。群文阅读教学聚焦诗人的写作手法,能够更深入地揭示诗人独特的语言表达艺术。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运用各种高超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马诗》《石灰吟》《竹石》,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绘事物来表达诗人的远大志向。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这些诗的写作技巧和艺术魅力。在《马诗》这首诗中,马不仅是一个动物的形象,还代表了诗人对自由、力量和速度的向往。诗人通过对马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想要冲破束缚、追求卓越的强烈愿望。《石灰吟》这首诗利用石灰作为象征,展现了诗人对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的追求。石头经过高温的烧制才能变成洁白的石灰,诗人借此比喻人在经历困难和挑战后,能够变得更加纯净和坚强。在《竹石》这首诗中,竹子和石头被用来象征诗人的品格和意志。竹子以其直立不屈的形象,象征着诗人的正直和高洁;石头则代表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毅力。这三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诗人的高超技艺,更在内容上传递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以上教学案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学习诗人的写作技巧,还能够深刻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能够深入探究每一首诗歌的写作技巧,如诗人是怎样巧用象征、隐喻的,又是怎样通过细腻的观察、生动的描述来赋予平凡事物以深意的。同时,学生还可以领略诗人是怎样通过这些写作手法来传达哲学思考与人生态度的。
二、引导联读,深入文本对话
语文课堂,呼唤着有生命的对话。学生在课堂上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才能真正感知文本的意蕴,从而有效彰显学生的个性。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群文阅读时,首先需要突破的是理解作品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然后通过比较或串联不同的作品,深度解读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以作者的角度去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环节一]理解文意,引导方法。学生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经验,理解“青海、雪山、玉门关”等词语。教师结合唐朝版图简介边塞军情,帮助学生理解“孤城、楼兰”等词语。[环节二]对比诗句,寻找异同。教师出示王昌龄的另一首诗作《出塞》,让学生默读这两首诗,找一找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事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环节三]深度解读,代入情感。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守卫边关的战士,或者是即将上场战斗的将军,写下自己的想法。
生1:保家卫国是每个男儿的责任,我不怕死,一定要与敌人一拼到底!
生2:只要我在这里守卫一天,我的父母就能平安地过一天,见不到也没关系。
生3:希望战争可以早日结束,人们不再经历亲人分离的苦难。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借助注释、经验、课外资料,理解字词的意思;从不同角度比较阅读,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作者内心情感的体验变得更为全面和贴切。
三、探寻共性,深挖诗意情感
语文课堂需要诗意。诗意的课堂是语文教师才智与情感的体现。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强调,群文阅读的核心在于通过比较激活思维。他指出,虽然大量阅读是群文阅读的形式,但真正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是那些能够触发思维碰撞的“点”。诗歌的魅力在于其含蓄的情感表达,学生真正理解诗歌体现在领会了诗句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意境。通过比较不同的诗歌,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诗中潜藏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马诗》《石灰吟》《竹石》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寻找群文共性的方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马诗》《石灰吟》《竹石》,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生1: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是通过描述一些物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师:你发现了这三首古诗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么,《马诗》的马在诗人笔下代表什么呢?
生2:诗人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描绘,表达了他们的人生观念和志向。《马诗》中的马象征着力量和不屈,诗人想表达的是坚韧不拔的精神。
师:是的,这三首古诗中每首诗的前两句都在描绘物体或现象,后两句则转向表达诗人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每首诗的后两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人生志向。
学生朗读古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在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吗?
生3:在古诗中,诗人用简单的物品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师:在你们学过的古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古诗呢?
生4:《墨梅》这一首古诗,也是通过描绘梅花来表达诗人的高洁品质。
师:是的。还有其他的诗吗?
生5:我觉得《蝉》和《蜂》这两首古诗是咏物诗,都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师:是的。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类咏物诗的特点。这些诗作的前两句着重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则强化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写法既形象又富有深意。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出古诗的共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通过对比与分析逐步了解咏物诗的写作方法及其深层意义。这一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及语文素养,还能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与协作。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古诗群文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教师在第三学段开展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文的内涵,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第二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