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文言文教学回归本真
作者: 郭艳芳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文言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然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分强调字词句的解析,忽略了文本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写作技巧,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文”“言”分离的现象。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细读感悟、紧扣写作思维和设计多样作业等方法,让高中文言文教学回归其应有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细读感悟文本,理解传统文化
被收录于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课文,内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已成为进行情感教育的核心资料。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仔细阅读、感受文本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探寻文言文蕴含的文化底蕴。此外,教师需以多样化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例如,在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要结合文言文的叙述,指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文章起初描述聚会的热闹场景以及作者的愉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随后,作者对人生无常发出感慨,用“不知老之将至”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并在“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后提出生命终将结束的哲思,引发对奋斗意义的思考。王羲之通过“岂不痛哉”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情感共鸣。尽管面对人生的终极问题,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展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兰亭序》不单是王羲之对生命观照的沉思,也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精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立足中华文化传统的高度,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中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聚焦文本,挖掘其内含的文化与哲理,激励学生利用传统思想文化来理解文言文,充分发掘文言文在情感教育中的价值。
二、紧扣写作思维,确定阅读重点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过分关注语言解析,即“言”的层面,忽略了文学作品深层次的“文”的内涵。这种做法导致文言文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分离。然而,语言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传达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广度。文言文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精髓。学生如果仅停留在表层的语言分析,就失去了领会作品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机会。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与生活智慧,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法。
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该文开篇即运用排比句式,阐述了文章的核心论点。对于写作教学而言,这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教学要点。学生要熟练运用这种技巧,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其内在特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此类句型进行详尽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开头部分通过三个比喻展示了三个层面的紧密联系——树木与根系、水流与源头、国家与德义。树木的茁壮成长依赖于强大的根系,水流的持续涌动离不开清澈的源头,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则基于德行的积累与民众的拥护。这三个关系都体现了类比思维,构成了排比句的逻辑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可知树木与根系、水流与源头是直观可感的自然物象,而国家与德义则属于更高层次的抽象概念。作者的核心论点聚焦于后者,即国家与德义的关系,而前两个比喻的作用在于将抽象的理念具象化,使其更加易于理解。前面的自然物象作为比喻的载体,而后面的抽象概念则是论证的核心。尽管这种结构属于比喻论证的范畴,但因其出现在文章开头,故称之为“比兴”手法更为贴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思路,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作者发挥想象,将抽象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试图表达抽象的理念。这种联系是有选择性的,必须挑选出那些能生动形象地体现抽象理念的具体事例。比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句话,通过树木和根系的关系,生动地阐释了一个抽象的道理。
在学生对比兴手法的逻辑有了深刻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写作练习,指导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一个抽象概念或阐述一个特定论点,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加深他们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比兴手法的特点。
三、设计多样作业,开展层级测评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让教学内容既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对课堂活动和家庭作业进行创新设计,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只有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任务框架,教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多样化、层次分明的学习任务,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些任务不仅覆盖课堂内外,还涉及不同的认知层面,鼓励学生依据个人偏好和能力进行选择,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从这些活动中受益,笔者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教学计划。该计划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紧密相连,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并在教学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周密考虑,具体的学习任务如下。
1.撰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可以是表达项羽内心情感的忏悔文,也可以是颂扬刘邦功绩的作品。
2.通过手绘的方式,将《鸿门宴》中的关键情节以插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3.收集历史上对刘邦或项羽的著名评论,整理并提炼关键观点,深化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理解。
4.创作一首关于刘邦或项羽的歌曲,融合个人对他们的认知和感悟。
5.对比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不同的结局,撰写一篇文章,不少于400字。
6.将《鸿门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笔者特别注重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允许教师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包括知识点、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
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知识,而且能在思维、情感以及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高中文言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上,而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和写作智慧。
[本文系山东省菏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课题“部编版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课例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23204]
作者简介: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