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育戏剧,优化小说教学
作者: 崔桂花教育戏剧是将戏剧艺术融入教学活动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目的在于借助戏剧化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编写剧本、扮演不同角色、集体表演和深入讨论主题等多样化的练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学习占据了重要位置。小说的核心内容包括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环境营造,这些可以通过戏剧手段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学生可以主动投入学习中,利用形象思维去深刻地理解小说的内涵,提高学习效果。教育戏剧的精髓在于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通过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体验,深入挖掘知识的深层意义,激发创造力。将教育戏剧这一模式融入小说教学之中,能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全新的探索路径。
一、精心构思剧本,分析人物形象
戏剧表演的核心起始于一个精心构思的剧本。鉴于中学生普遍缺乏舞台表演的经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需要向学生普及戏剧演出的基本概念,帮助他们理解并把握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通过深入剖析,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构建剧目的主题和整体结构,对戏剧作品形成全面的认识。这样的准备工作不仅为学生后续的排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确保了他们能够在表演中更加自信、准确地诠释角色,从而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戏剧。
例如,《孔乙己》描绘了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压迫的普通人孔乙己。为了把这个人物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学生需要深入分析孔乙己这个角色,思考如何通过外形和表演手法突出他的特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生活背景和性格,虽然他曾经读过书,但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自视甚高,长衫成了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象征。他满口古文,显得迂腐而不懂世故。他身材魁梧,却鄙视体力劳动,懒惰成性,不注重个人形象,给人一种邋遢的印象。尽管外表如此,他内心却是善良的。在构思剧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详细描述,为塑造角色提供有力支持。接着,学生为孔乙己编写一份详细的小传,探索他的生活背景和独特性格。
在解读孔乙己的形象并为他编写小传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这个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而积极研读课文,细致地展现他独特的外貌、语言、行为举止。
二、组织即兴表演,深化主题理解
即兴表演需要学生表现出对人物及剧情的认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体的情景或者问题供学生临场发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范进中举》是一篇深刻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人精神的毒害的小说。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对角色进行重新构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填补故事中的留白之处,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在“胡屠户骂婿”的戏剧表演中,范进在完成一次礼貌的作揖后径自坐下。教师适时让表演暂停,引导学生思考:“范进为何在此刻选择坐下?”这个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这个情境中,范进并非简单地选择坐下,而是需要等待胡屠户坐下之后,他才能坐下。这个细节的调整,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在接下来的一幕中,范进向胡屠户索取乡试的盘缠,结果被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当扮演范进的那个高个男生导致“胡老爹”需要不断地仰头对他斥责时,教师立刻向扮演范进的学生提出了问题:“在现实生活里,你可能会这样从高处俯视自己的岳父吗?”这个问题让学生立刻意识到问题所在,他弯下腰,低头称是,更符合实际的人物关系和情景设定。在表演胡屠户为范进整理衣襟的场景时,扮演范进的学生昂首挺胸地走在前面,而扮演胡屠户的学生则驼着背跟随在后面。教师要求两个学生暂停,指导他们将这个场景与范进向胡屠户索取乡试的盘缠时的前景进行对比。学生察觉到范进的身姿变得笔直,而胡屠户屈身显得卑微。这种明显的对比,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两人地位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以上案例中,教师指导学生适时调整表演细节,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丰富观演体验,理解表现技巧
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借助教育戏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丰富学生的观演体验,让学生理解小说的艺术表现技巧。
例如,在《范进中举》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夸张和揭示人物矛盾等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借助教育戏剧引导学生将这些静态的文字转变为立体的画面时,作品中的讽刺色彩显得更加直观和突出。在完成表演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进一步理解并欣赏小说的艺术表现技巧,这对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观看了范进看到报帖后欢跃倒地的一幕直至胡屠户打了范进一个耳光这一情节后,笑声连连。教师询问他们哪一部分最令他们觉得滑稽,有的学生回答说看范进的兴奋跌倒让他们联想到了喜剧小品;有的学生则认为众人商议让胡屠户打范进耳光来治愈其疯狂的行为显得极其荒谬;有的学生说笑完之后感到一丝悲哀,范进的中举本应是他人生中最喜悦的时刻,然而他的表现却像个滑稽的小丑。学生开始觉察到范进笑声中潜藏的辛酸与挫折,感受到那些无知之辈的悲哀和叹息。即便是粗鲁而凶悍的胡屠户,也映射出社会底层人民所感受到的无助和挣扎,他在别人眼里不也是一个可笑的丑角吗?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显得愚昧无知,都是封建统治的牺牲品。
以上案例中,学生通过在戏剧表演后进行讨论,意识到《范进中举》巧妙地运用了讽刺手法,融合了揭露社会丑陋面貌的喜剧元素。学生在表面的“喜”剧中感受到了深层的“悲”,将他们最初的阅读感受提升至文学审美与批评的更高层次。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借助戏剧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将故事本身作为学习交流的平台,以情节的发展为学习的主线,学生被鼓励主动深入文本,与小说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意图,而且还能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温泉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