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美育于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之中
作者: 胡霞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传授的平台,更是美育的重要阵地。古诗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既是语言文字之美的集大成者,又是历史哲理与艺术情感的交汇处。将其作为美育的载体,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意的画意,获得审美的熏陶。通过深度解读、情感共鸣和创作实践,学生的审美情趣被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与才情,更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美的种子。
一、融入美育思维,营造美的教学氛围
要在古诗教学中有效融入美育,教师应致力于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意象之丰富和情感之深沉,全面地感悟和理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境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借助音乐、绘画、戏剧等交叉艺术形式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创作和讨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鉴赏和创造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文化艺术,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短歌行》这首充满豪迈情怀的古诗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曹操的气概,教师需巧妙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选取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音乐、视频或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例如,教师可以播放雄浑的背景音乐,展示波涛汹涌的海洋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曹操吟诗的海边,加深学生对诗歌情境的感知。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曹操当时的情感状态及历史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雄心壮志。此外,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如模拟创作会、朗诵比赛等,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他们对《短歌行》的理解和感受表现出来。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营造情境,不仅直观地展现了诗歌的美感,还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在审美实践中发展鉴赏力和创造力,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诵读诗文韵味,体验美的意境传达
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阅读想象力,使他们能够深入体验文字背后的美感。通过朗读,学生不仅能够感知古诗中细微而美妙的文字意境,更能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独特的审美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教师可以选取经典的古诗作为教学素材,指导学生朗读、品味。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调、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例如,田园诗《归园田居》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淳朴自然的意境,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理想素材。教学这首诗,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音乐美和画面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首先,初读体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归园田居》中的诗句为例,其舒缓、流畅的韵律引人入胜。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音韵之美,更能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这种通过声音传递的美学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深入解析字词句是挖掘诗中深层美的关键步骤。《归园田居》中的字词,无不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例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词汇,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田园生活的美好图景。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字词的含义和情感,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诗句中的精妙表达,如“荫后檐”“罗堂前”,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技巧。通过细致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文字的魅力。
最后,发挥想象力,感知画面美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归园田居》中的描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不仅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画卷,更体现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将这些诗句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中的美。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既能深刻地认识和鉴赏诗的艺术之美,又能受到美的陶冶而产生崇高的审美情趣。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挖掘诗歌的意蕴,提高审美意识与艺术鉴赏能力。
三、鼓励学生创作,提升美的鉴赏能力
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更好地感悟文字之美和文章的意境之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和朗读古诗词,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审美的情境之中。教师需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点灌输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转而鼓励学生思考、学习和深入探究古诗的内涵与美学价值。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首先通过课前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环境;接着,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情地朗读文本,感受其中的声韵美、意境美,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意象与情感;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赤壁的历史场景,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课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东坡志林》《苏轼传》等书籍,全面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审美鉴赏与创造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可以组织主题讨论或创意表达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作的理解,创作个人化的作品,全方位地提升审美能力。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能够在多感官、多维度上接触古诗的美,使得审美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将美育理念融入高中语文古诗教学,具有深远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让课堂充满活力与美感,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深入解读古诗,引导学生品味文字之美、意境之韵,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