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路径
作者: 唐羽语文课程是融通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尤其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传统类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还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革命传统类课文的语言美、人物形象美、文化内涵美,充分发挥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感受革命人物的光辉形象,体会人物崇高的革命情怀,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一、品味语言美,文道合一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无论是表达思想,还是传情达意,都离不开语言。在教学革命传统类课文时,教师应以品味语言美为切入点,逐步达成育人目标。
(一)瞄定关键句段,感受语言美
革命传统类课文中有一些关键句子和段落,这些句子和段落富有教育价值,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和言语实践的重要资源。教师应抓住这些关键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如《朱德的扁担》一文,作者在刻画朱德的形象时运用了一段描写:“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在这一段话中,作者运用表示任务动作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食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朗读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结合朗读活动品味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通过品析关键句段,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和人物形象美。
(二)展开想象,体悟文本的语言美
教材中的革命传统类课文具有丰富的意蕴,能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革命传统类课文时,教师应根据汉语言独特的审美特质和艺术特质,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想象,体悟文本的语言美。
比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学习五壮士跳下悬崖、高喊口号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纵身跳下”“昂首挺胸”“相继”等词语,结合这些词语和五壮士高喊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让学生联想自己加入少先队宣誓的场景,想象五壮士跳下悬崖的场景。
通过想象,学生结合自己加入少先队宣誓的场景,感受五壮士跳崖的悲壮之举,文本表现的场景被还原出来,壮士们奋不顾身跳下悬崖、以死明志的精神感染了学生,悲壮的美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分析形象美,榜样育人
革命传统类课文大多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其中的革命英雄人物有着坚定的信念、崇高的革命理想,这些都是实施革命教育、理想教育和“三观”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分析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人物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独特价值,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描写,深入感受革命人物的形象,与革命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地将革命人物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比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分析班长马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先让学生采用快速略读的方法,找出描写五壮士的句段,逐个分析五壮士的形象。文本中有班长的语言描写“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说这句话的场景入手,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走向的是死亡,感受班长在危急关头的责任感和赴死的决心。
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一个“走”字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在班长的语言中,学生感受到班长在危急关头肩负的责任。通过“斩钉截铁”一词,感受到五壮士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感知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从内心深处对他们形成认同感,引发思想情感共鸣,进而以他们为榜样,在心中种下“责任”和“融入集体”的种子。
(二)拓展背景材料,丰富人物形象
革命传统类课文借助讲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记录了一段历史,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对还原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教学革命类课文,教师应基于文本的历史,拓展背景资料,让学生对革命人物形成更加丰富的认识。
比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这样一段资料:《狼牙山五壮士》是1941年《晋察冀日报》刊登的一篇通讯,原名《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后来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同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首长签署的文件名为《狼牙山五壮士》。
借助这段资料,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了解更加全面,进一步感受到这些壮士的精神。这段资料使文本中的五壮士更加立体化,更深入学生内心,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三、感受文化美,以文育人
革命传统类课文是革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教师应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深入解读革命传统类课文蕴含的革命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以文育人的目标。
(一)结合思想主题,把握价值导向
分析课文表现的思想主题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重要一环。教师应结合思想主题教学,精准把握革命传统类课文的价值导向,达成革命传统类课文的育人目标。
比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了解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文章末尾的口号,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沉浸式学习,思考自己从五壮士身上读到了哪些革命精神。
结合解读思想主题,学生从文本思想主题转向革命精神的挖掘,坚定了革命理想信念。
(二)围绕立德树人,传承革命文化
在教学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引领,将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比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解读革命精神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以《壮士,听我说》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这样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优秀革命文化。
总之,教学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师要善于从语言美、人物形象美和革命内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