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郭礼平

思维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教师认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进行,而该任务群的教学载体一般为议论性内容或者含有哲理的文本。这是对思维能力的片面理解,因为思维能力本身就包含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而文学作品阅读中一般运用较多的是感性思维。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学生同样可以开展想象、比较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都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教学为例,探索在文学阅读与鉴赏中达成语言与思维共同发展的策略。

一、搭建学习支架,梳理文本内容

学生阅读一篇文学作品,首先需要开展梳理文本内容、情节、人物关系等学习活动。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完成上述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概括与提炼,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文本,形成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把握。

《桥》主要描写在突发洪水的关键时刻,老支书指挥大家有序转移,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故事。课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在情节、环境与人物等关键因素的刻画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形成了一明一暗的叙事线索。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要求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故事”与“环境”这两条线索理清文本内容,形成把握文本整体内容的思维导图。学生从文本的故事情节发展出发,很快就梳理出“村民很惊慌——老汉镇定指挥——老汉与小伙子被卷走——老太太祭奠父子”这一明线。但是,在梳理“环境”这一暗线时,学生容易把明线的有关内容也纳入进来。对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3的提示,从文本中找出与“雨”“水”“桥”描写有关的内容,再梳理成线状发展图“黎明时山洪暴发——洪水暴涨——洪水冲塌了危桥——洪水退去”。这样的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说的主人公面临的生死抉择,尤其是环境线索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烘托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梳理作品的故事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二、抓住关键词句,辨析表达特色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品读文本中的典范语言,从中体会作品传递的感情色彩。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借助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包含了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桥》的学习中,学生对文本中暗线“雨”“水”“桥”的动态关系把握,就需要借助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描述进行分析。教师让学生在文本中圈画出描写环境的词句并进行简单批注,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写“雨”与“水”时用了几句话?如何凸显二者之间的关系?能不能对原有句子的顺序进行调整?学生在深入研读相关内容后,发现作者写雨的句式用了两字成句的独特表达,比如“像泼。像倒”,只有这样的“雨”才会导致洪水暴涨;作者写“水”的句式比起来就长得多,比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显示的是水流的冲击力,为写另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桥”的险情埋下伏笔。这样的雨不停地下着,凶猛的洪水自然涨得快,那“窄窄的木桥”必然会越来越危险。这就是作者语言表达上的张力,连贯的环境描写既起到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三、关联学生生活,创设情境练笔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结构的理解、对作品语言表达的欣赏,最终目的是从中逐渐习得相关的表达方法,在适宜的情境中进行迁移运用。尤其是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重点学习文本具体、生动、形象的表达,在习作中也需要尝试运用,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学生阅读《桥》中描写雨下得大的短句,比如“像泼。像倒”,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句式,分析作者采用这一句式进行表达的原因,理解作者采用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的效果。学生掌握这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后,教师可以创设“暴风雪来临”的情境,让学生练笔。有的学生写道:“寒冬的深夜,风突然刮了起来。像狮吼。像虎啸。我听到这样的声音,吓得直往被窝里钻。”这样的练笔活动,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语言与思维训练并重的理念,指导学生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与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稍峪镇杜河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