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化手法凸显童心与童趣
作者: 李莹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一文,语言特色极具儿童化特点。作者用儿童视角叙述,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凸显童心与童趣,使文本语言体现出清新自然、质朴纯真的特点,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与品析。
一、词语选择体现儿童化
受语言积累、自然偏好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喜欢选择色彩鲜明的词语进行表达,并且反复运用。这些在《祖父的园子》中都能够找到大量的例子,能够很好地印证作者在词语选择上的儿童化倾向。
首先是选择色彩鲜明的词语。鲜明的颜色能够带来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之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儿童对鲜明的色彩一般都很感兴趣,体现在语言运用上就是喜欢选择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述事物,让所表达的对象容易显现出来。学习《祖父的园子》,教师让学生在作者描述的事物中找出带有丰富颜色的词句。学生在课文第1自然段中,找到了“白蝴蝶、黄蝴蝶”“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有了这些颜色的修饰,园子里的昆虫不仅显得有个性,还让园子变得热闹起来,吸引儿童驻足观看。其次是反复运用某些词语。儿童在语言表达中,一旦觉得某个或某些词语运用有效果,就会不厌其烦地加以运用。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作者反复运用的词语。学生通过仔细梳理,发现了多个反复运用的词语,比如“……就……”“……就像……”“祖父……我就……”“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这些反复运用的词语与儿童生活语言相似,突出了“我”在园子里的美好、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句式表达突出儿童化
文章中的句式运用也能体现作者的语言表达特色。一般来说,长句子能够体现思维的缜密,而短句子具有简单与活跃的特点。儿童在语言表达上倾向于简单、活跃,既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关,又与儿童天性有关。在《祖父的园子》中,鲜明的语言特色就是句式表达上的简单与活跃,作者通过轻快的语调与节奏感,将看上去平淡琐碎的童年往事表达得童趣十足,这就与儿童化表达密切相关。
首先是句式上有模仿的意味。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跟在大人后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则是儿童乐此不疲的行为。学生在文本中很容易找到例句:“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句子中的“我”跟在祖父后面,亦步亦趋,突出了“我”俏皮可爱的形象。其次是口语化的句式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具有儿童口语特点的句子,如“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这样的句子充满了儿童的口语化意味,体现出儿童在风雨中有趣的发现。
三、修辞运用强调儿童化
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将文本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儿童味十足。
首先是比喻修辞带有儿童味。比喻是学生很熟悉的修辞手法,具有儿童味的比喻能够突出画面感与亲近感。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带有儿童味的比喻句进行分析。学生找出的比喻句有“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在这个比喻句中,榆树叶子雨后在阳光照射下,发出了令人喜欢的光亮,作者好想把它捧在手心里。其次是拟人修辞带有儿童味。在《祖父的园子》中,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许多可爱的动物、植物。学生轻易就能从中找出拟人句,比如“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这个“太阳下的”自然是指祖父的园子中的,既有动植物,还有无生命的一切,在“我”的眼中竟然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这是一种多么想当然的判断,又实实在在地表达了“我”对园子的无比喜爱。
总之,在《祖父的园子》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文本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在体会、分析、揣摩儿童化表达的基础上,欣赏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魅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徐州市九龙湖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