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设想下,略读课文教学的起承转合
作者: 曲丽华在大单元教学中,略读课文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整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神话”,以精读课文为主体,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精卫填海》,一篇略读课文是《女娲补天》,习作是写一篇想象作文。本文以《女娲补天》为例,探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想下的略读课文教学。
一、基于单元设想之“起”
神话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和现代,搭建起学生对神话认知和思考的桥梁。学生踏入神话的大门,好像进行了时空穿越,来到了古老而神秘的时代。《女娲补天》是本单元安排的第四篇神话课文,学生已经能从前面的几篇课文中感受到神话神奇的想象,认识了盘古、精卫、普罗米修斯等鲜明的神话人物。
女娲是创世女神,是华夏文明之母,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传说。课前,教师让学生查阅女娲的资料、故事,制作女娲人物名片,然后默读课文,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基于整体教学之“承”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统编教材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加强单元内课文、要素和知识点的横向联系,让教学的各个板块形成合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女娲补天》的“学习提示”给出了学习建议,要求学生从前几篇精读课文中迁移运用学到的方法,包括默读课文、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基于单元整体的教学思路,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凸显承接性,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把握主要内容;感受神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离奇的想象。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梳理神话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学《女娲补天》,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女娲怎么补天?女娲补天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这些问题指向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概括故事的前因后果。
女娲补天的原因是天地崩裂。教师可以引进文言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介绍共工与颛顼“争帝”,生气发火,撞击不周山,导致天地崩裂。学生品读课文,找一找,天塌之前、天塌之后人间的生活情况,圈画女娲的表现,在对比阅读中揣摩女娲的心情,感受自然环境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之大,说明补天的必要性。
三、指向习作的“转”
略读课文教学重在“转”,转向深入、转向深处、转向深度学习。略读课文教学应该联系和配合单元的前后内容和语文要素,依托精读课文,并与单元前后内容环环相扣,使单元教学形成一个系统。
指向写作是本单元第二个语文要素,即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主题依然与神话相关“我和某某神话人物过一天 ”。《女娲补天》的“学习提示”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小组内尝试说清楚女娲捡拾彩石的过程,甚至把从哪里捡、捡什么颜色的石头说生动,这是对单元要素的转型和升华。教师要把课文这个“例子”用好,不是简单的“教课文”,要变成“用课文教”,让课文与习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需要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以“我与女娲过一天”为话题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觉得课文的哪一部分最神奇,最喜欢和女娲一起干什么。这个过程是学生基于文本的想象过程,学生可以联系诗词“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说说古代人民对天空的认知情况;可以联系科学课程,说说天上的云霞的形成原因;可以联系文本,说说女娲补天可能遇到的困难,详略得当地描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品质。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对本课“学习提示”的落实,也促成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四、单元设想下略读课文教学的“合”
神话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神话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热爱神话,提升阅读能力。通过学习神话,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人生、道德的思考和追求,体验古人智慧的卓越,更加珍视和热爱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难过”连续提问“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看到天塌地陷,为什么会难过?她‘难过’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你能体会到女娲是怎样的一个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母爱,感悟女娲视人类为儿女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拓展女娲的资料——女娲是华夏儿女的“梦中女神”,被人们尊称为“东方女神”“华夏圣母”,女娲捏黄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建立男女的婚姻制度,等等。像女娲一样,《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传说故事,都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于这个善良美丽的“圣母”之热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女神”开创人类、拯救人类的决心和奉献精神。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想下的略读课文教学,基于单元整体的设想,关注单元的起承转合,让学生感受、发现和运用语言之美,更为高效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郭白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