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文化精神,坚守语文本质
作者: 华哲统编版教材中选编了无数经典名篇,这些作品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彰显民族优秀文明品质,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底蕴。笔者以《社戏》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坚守语文本质,涵养文化精髓。
一、借助思维导图,整合文本内容
《社戏》是一篇经典小说,是鲁迅先生以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社戏”为主要元素,以童年生活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而写成的文章,一共有40个小节。八年级的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全文思路依然是个难点。
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初步感知小说的大概内容。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切割”法分解原文,清晰、迅速地了解课文内容。“切割”有规律、有讲究,教师先引路,先把这篇课文第1段到第3段的内容“切割”出来,让学生讨论这样“切割”的道理。通过讨论,学生发现第1段到第3段是写“我”看戏之前在平桥村的一些事情,即看戏之前的事情,可以称为小说的“序曲”,交代“我”来到了平桥村,为下面发生的事情作了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运用“切割”的学习方法,将全文进行了梳理:作者先写从平桥村出发,可以看作“去看戏”;再写戏台上的表演,可以看作“正在看戏”;后写看戏后划船回来。因此,我们可以把“去、看、回”的过程称为“主体事件”,其中“要看个戏不容易”是故事的“波折”,与看戏没有关系的“偷豆剥豆吃豆”,是“插曲”,还有看戏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上述案例中,学生运用“切割”的学习方法,对课文的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就可以读出作者对社戏的怀念之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借助思辨之力,感受民风民情
新课标强调教学不仅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思辨和表达。
《社戏》结尾说“再也没有吃到如那夜一般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一般的好戏了”。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迅速地浏览课文,说一说“在迅哥儿看社戏的那个夜晚,你发现了哪些颜色”。这样的问题极具挑战性,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信息、提取信息,捕捉隐藏在文字中的信息,比如,“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火红的是渔火的颜色;“在台上显示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红红绿绿的是台上人物穿着的颜色;月下有“白色”的白篷的航船,还有“黑色”的乌篷船;“碧绿”是豆麦的颜色;“淡黑”是起伏的连山;“一个人蒙了白布”“套了黄布衣跳老虎”“黑的长胡子”“红衫的小丑”……后来,学生找到了多处隐性的颜色,比如,白有不同,月色是皎洁的,那是“银白”;红有多层,“满被红霞罩着了”,天空的霞光是“殷红”的,和戏台上的红色衣服的“红”不同;同样是色彩,却有“殷红”和“大红”之分;同样是绿,舞台上戏服的“绿”和豆麦的“绿”也是不同的,松柏林的叶子是深绿色的,树干是棕色的,“乌油油”的豆角是“深绿”的。这样像捉迷藏般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到小说文化的趣味,夜本来是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啥也看不到,但是在迅哥儿的眼里,那一夜竟然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么斑斓的色彩,既来源于演戏的人穿的花衣服,也有在去看戏和看戏回来的路上所看到的环境的颜色,这就是“渲染”。作者用斑斓的色彩渲染了看戏的美好氛围。这些颜色都是看得见的颜色,小说中还有很多看不见却可以感受到的颜色,那是一种温馨的淡紫色。
上述案例中,“看社戏”的过程本是文章的重头戏,但是,教师别具匠心,没有按常规在第二课时重点分析“看社戏”的过程,而是由富有思辨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找“夜的颜色”,从看得见的颜色到看不见的温馨的淡紫色,学生发现了慈祥的外祖母给了“我”家的温暖,小伙伴阿发宁可面临挨骂的风险对“我”的关心,少年朋友白天已经看过戏了晚上还强撑着陪“我”去看戏的那份友情……
三、借助表达训练,升华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深入了解故事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表达体验和创作活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为他们的成长打下文化基础。
鲁迅写《社戏》,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一个“美”字上。鲁迅把这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鲁迅为什么要用“呐喊”的方式来传递美呢?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和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横向、纵向思考,联系辛亥革命后的社会黑暗背景,清楚《社戏》的创作背景以及它的前半部分内容,在对比之中发掘更深层次的主题,才能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温馨和美本应该是每个人童年应该有的生活,但是,1922年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孩子们的生活是黑暗的,所以鲁迅要“呐喊”,他宁愿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也要让孩子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过自由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呐喊”的方式来传递美的原因。学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讲讲自己家乡的一些民俗或者自己长大后依然留在记忆里的童真童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一门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为载体的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立足核心素养,坚守语文本质,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涵养文化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