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同伴互评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马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关注、互相评价、互相进步。然而,从当前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即便有学生互评,也大多流于形式。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生参与率不高,缺乏互评方法等。改变这种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践行生本理念,构建学生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还能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活跃思维,逐渐提升合作意识。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作为合作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同伴互评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自我反思能力以及沟通技巧都有显著的效果。笔者结合实际,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的教学为例,浅析培养学生同伴互评能力的策略。
一、明确学习任务,奠定互评基础
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效果,学生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在教育理念持续进步的当下,教师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支持者。为了确保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教师在小组合作中需要提供正确的指导。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明确的任务和既定的目标。作为小组的核心,小组长负责为每个成员分配恰当的任务,保证大家积极投入合作学习。这种角色分配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促进团队深入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激励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正确读写新学的生字,理解课文描述的涨潮场景。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涨潮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小组被分配明确的学习任务,比如分享个人对课文的感受、梳理作者描述涨潮顺序的思路以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些环节不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还为他们提供了相互倾听和反馈的机会,这正是互评的关键所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互评的基础。通过分享和讨论个人感受,学生学会了如何评价他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当他们共同梳理作者的描述顺序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时,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在无形中练习了如何评价同伴的表达和理解。此外,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给出有效的评价和反馈。例如,教师可以示范如何提供正面的反馈,如何礼貌地提出建议,以及如何鼓励同伴。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就能够有意识地注意同伴的表现,并在小组内外互相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强调构建学习任务群,目的是践行生本理念,提高课堂参与率。从实践来看,尤其是在互评环节,教师如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来课堂教学时间不允许,二来学习的效果不高。教师可以围绕单元要素,结合课堂教学需要,确定学习任务群目标,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为后续的互评打下基础。
上述案例中,教师明晰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会互评的技巧。这种互评不局限于对学习内容的把握,还涉及团队合作、沟通技巧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二、分享学习成果,推进互评深度
学生完成小组共同学习任务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学习成果,便于学生互相了解、学习不同的思路与解题方法,扩大知识面与视野。在展示活动中,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互动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要想让学生的互评取得成效,教师要教会学生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还要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接受别人的批评与建议,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教学策略有利于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学生在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学习成果展示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学习成果。比如,每个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梳理的涨潮顺序、有感情地朗读的成果,或是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够了解同伴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促进他们对材料的深入理解。为了确保互评的有效性,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包括如何以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具体地指出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如何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同伴的评价,将同伴的反馈作为自我改进的机会。在互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教师需要在全班范围内示范怎样进行有效的互评,提供评价样本,帮助学生掌握提意见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应巡视课堂,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互评活动,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纠正学生不当的意见或建议。最后,教师应该总结互评活动的重点,强调学习过程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指出每个学生在互评活动中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上述案例中,学生借助互评活动,不仅加深了对《观潮》一课内容的理解,而且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指出学习错误,提升互评效率
学生在互评时,是否能准确、有效地指出别人的失误,是互评质量能否得到提升的关键。这不仅要求学生拥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和问题分析技巧,同时也要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别人给出的客观评价,诚恳地接受别人的批评,从批评中吸取经验,运用别人的方法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提高学习效果。这种交往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提升评价技巧,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互评活动,旨在鼓励学生相互学习,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教师首先向学生强调互评的价值:“同学们,互评不仅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还能帮助我们发现个人的不足之处,发现、欣赏他人的优点。在进行互评时,大家要尊重别人,避免伤害到彼此的感情和自尊心。”为了让学生正确地指出别人的错误,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当你们指出同伴的作业中的错误时,请确保你们的语言是客观和具体的,避免使用严厉的语言或过激的措辞。例如,你可以说‘我注意到这段描述有一个小错误,这个词用得不太恰当,如果换成另外的词会更好’。这样的评价,同学会乐于接受,因为它明确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又给出了改进的建议。”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请你们先赞赏对方的优点,再针对对方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你们采用这样的方式,同伴才会虚心接受你们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方式提出意见,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考。互评变成了一个促进彼此成长的手段,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环节。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客观的眼光评价他人,并且更加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上述案例中,教师交给学生互评的方法,鼓励学生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不仅有利于提高互评效率,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加强训练指导,丰富互评形式
统编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编排的,这种编排体系有利于开展语用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需要,适时开展语用教学,加强训练指导,并且有机穿插互评环节。
教学《观潮》一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活动。比如,在说读后感受这个环节,各小组的成员先在小组内交流,挑出优秀的代表,围绕具体的学习任务,在班上发言、交流,开展评价活动。在诵读这个环节,学生可以采取组内互评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者语句进行朗读,然后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实现以评促读的目的。在课堂随文练笔这个环节,学生可以以同桌为单位,进行一对一互评,提高互评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段语文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互评环节需要教师进行细致规划和指导。在教学中,教师采取恰当的策略,指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互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在社交和团队协作方面取得成绩。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樱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