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引路,思维统领,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 卢娇新课标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不仅承载着传递文化与智慧的重任,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维与表达,实现思维与表达的有机结合。
新课标还强调,积极构建学习任务群,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进行双线编排。其中,《田忌赛马》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的一篇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简单,逻辑性很强。根据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统编教材单元任务群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引荐官”为核心任务,开展整篇文章的学习活动,从理清人物关系到揭秘赛马获胜背后的玄机,步步为营,探究赛马背后的思维,发现人物的智慧,最后回溯整个单元任务群,拓展延伸,讲好“围魏救赵”的故事,做一名合格的“引荐官”。
一、基于真实学情,搭建任务支架,理清人物关系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也是开展学习任务群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从课堂教学目的来看,学习任务群构建的最终目的是助推学生在最近区域发展,因而只有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设计任务支架,才能确保学习任务群构建符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预习反馈充分了解他们在阅读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构建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建立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比如,《田忌赛马》一课,单元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单元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将两者整合起来,作为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田忌赛马”这一故事,并且能够大致复述故事的内容,初步了解孙膑的聪明才智,但是他们对文本细节的把握,还有一些欠缺,难以通过对文本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基于学生这一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构建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帮助他们梳理文本人物之间的关系。任务一是学习字词,任务二是理清人物关系。课前,教师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梳理文本中一共写了哪几个人。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板书三个重要人物:孙膑、田忌、齐威王,理解“门客”“军师”“贵族”等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认识生字“赢”。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在导学单上书写三个人物的名字,绘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图,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田忌、贵族们、齐威王经常在一起赛马”“田忌有个门客叫孙膑,田忌非常赏识他”“田忌向齐威王引荐了孙膑,孙膑给齐威王出谋划策,成为他的军师”。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思考问题有一定的逻辑性,能够较好地通过阅读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让学生以“赛马”为线索,以人物关系图为抓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恰好契合本单元“思维的火花”这一人文主题,还能有效落实单元要素。
二、基于单元统整,明确课段任务,探索任务群构建路径
统编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单元要素为线索编排文本的,每个单元从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再到单元习作,都是围绕理解、落实运用单元要素这一思路进行编排的。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从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入手,以系统的思维来统观全局,基于单元整体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教师不应立足《田忌赛马》这一单篇课文教学,而应从整个单元的角度进行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研读单元导读、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板块,准确把握单元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深度解析课文内容”,确定学习任务群构建的目标“带领学生走近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再现人物的思维过程”。经过具体分析,教师利用学生从本单元首篇课文《自相矛盾》中积累的学习经验,结合学生的学习难点,探索构建学习任务群的路径。结合《田忌赛马》一课在单元中所处位置,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将构建学习任务群的路径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结合重点语句,明晰文本人物所处的环境;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以及当时的客观环境,积极预设赛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动作等语句,进一步解读文本人物的思维变化过程,并且对照文本的结果感知主动思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分析文本人物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人物的思维过程,适时开展随文练笔活动。
路径是有效实施学习任务群的主要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各小组的具体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构建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紧扣文本细节进行思考,为下一步探究“田忌赛马”赢得胜利的原因打下基础,有效落实精准阅读的目标。
三、基于分解任务,探究赛马思维,发现人物智慧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而理解和运用语言,都需要思维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默读课文,通过任务的分解,对孙膑思维过程的梳理,利用图表、对阵图等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看到简洁的文字背后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感受孙膑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思维能力。
田忌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原因很明显,就是孙膑的计策。这个计策具体是怎么实施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理解这部分内容,然后根据课后的赛马对阵图,当一次小小解说员,探究田忌赛马取胜的原因。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马还是原来的马,孙膑只是对马的出场顺序进行调整,就能使田忌赢呢”,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句子所含的信息对孙膑实施这个计策有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扣住“田忌经常同齐威王……”等关键句用自己的话说清两个原因:关键词“经常”“看了几场”,感受孙膑善于观察的特点;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在不换马的情况下,除了孙膑的方法,你还能想到哪些对阵方法”。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在学习单上列举田忌可能采取的马匹出场顺序,说说自己的发现;聚焦比赛前孙膑和田忌对话的关键语句“胸有成竹”“请放心”“按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赢”,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孙膑胸有成竹。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比赛当天孙膑和田忌的具体对话,想象并补充人物的情绪、表情、动作,关注标点符号等细节,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的魅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回溯单元任务,拓展思维故事,夸赞人物智慧
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能够感受到有勇有谋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还原历史故事的真实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根据单元核心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子任务“走进思维训练营,讲智慧故事”,让学生充当田忌这个角色,揭秘田忌赛马获胜的秘密,向齐威王举荐孙膑。
教师为学生搭建故事讲述支架,指导学生以田忌的口吻,讲讲“赛马”这个故事,比如“我是齐国大将田忌,我有一个门客叫孙膑,我经常……他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一天,他对我说……我很赏识孙膑……当我和齐威王就要对阵时,我……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比赛结束后……”在故事讲述支架的帮助下,学生能够理清人物的关系,有条理地说出孙膑的思维过程,讲述的故事情节完整。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孙膑这个主要人物的智慧,推选小组内的最佳故事讲述者,评选“金点子”故事大王。
学到此处,学生对课文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然而,教师不能希望学生止步于此,而是希望学生习得方法,在阅读和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回溯单元任务群,穿越时空,当一次军师,读《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结合《围魏救赵》的地图,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魏国国都在大梁,赵国国都邯郸与齐国国都临淄三者成三角关系,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的就是孙膑的计策”。接下来,教师请学生推测孙膑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扮演孙膑,用上“先……然后……”等关联词,向齐威王献上计策。最后,学生梳理在“思维训练营”中的收获,继续搜集历史上其他的以弱胜强的故事,课后讲给同学和家人听。这样的教学,聚焦孙膑“赛马、救赵”的策略,从课内走向课外,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思维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引路的策略,聚焦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陕桥街道新河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