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开展情境化习作教学
作者: 曹彬彬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营造氛围、还原场景、制造情境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它重视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能够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灵感。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角色扮演、讲故事、重现场景等,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写作的意图和目的,强化他们的体验感,使他们意识到写作的趣味性,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
一、基于文本情境,迁移习作经验
优秀的文本不仅是提升学生写作体验和丰富创作经验的有效工具,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的巧妙之处。掌握了这些要素后,学生便能在类似的写作任务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基于这样的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可以筛选适合课堂内外的优质文本资源,创建有吸引力的文本阅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文本积累学习经验,增强读写能力。
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春》是一篇令人陶醉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草图、春风图等初春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大地在初春时节的生命力。朱自清先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诗意。作为初中学习的开篇之作,《春》不仅是一篇供学生阅读和欣赏的美文,更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渠道。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春》这一素材和资源,创设文本赏析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写景散文的文学特征和语言特色,帮助他们掌握文本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在《春》这篇文章中,哪种修辞手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否采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分析其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以《春》为主要对象和素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文本赏析、写作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语言特色、表达效果等方面深入探索和解读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然后仿照《春》中的修辞手法,以“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为主题,自拟题目,创作一篇以自然或人文景观为主题的文章,力求展现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写作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根据文本情境导入写作任务,旨在督促学生把在文本情境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灵活地运用于写作实践。通过对《春》的模仿写作,学生可以更自然、更形象地写出所选题材的细节与感情,进一步锻炼表达能力。
二、根植生活情境,捕捉习作灵感
在初中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珍贵素材。学生只有深入生活,掌握细心观察的技巧,才能准确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写作灵感。生活与写作紧密相连,这一点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写作环境,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体验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捕捉那些有意义的生活画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触景生情,可以激发写作的灵感和创作的热情。以写作为核心的生活情境,可以涵盖多个领域,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现象、家庭生活以及学校生活。这些生活情境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让他们能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写作技巧,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生活的美好。
例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将其转化为文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踏入初中校园,面对新的教师和同学,会有许多新鲜的见闻和感受。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以个人经历为主题撰写一篇500字的短文。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到一些学生的故事内容并不突出。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自己的生活故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键的时间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真实体验并分享当时的感受。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你记得上初中的第一天的情景吗?你遇到了哪些新面孔?”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重温自己第一次踏入初中校园的经历,分享当时的紧张、好奇和快乐等情绪。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渐渐认识到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他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关注,用心灵去感知身边的一切,在创作上也就呈现出更多的独特性与真实性。
三、借助媒体情境,拓宽习作思路
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媒体情境可以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学会将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教师在引进信息技术时,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与把握抽象的写作技巧。
例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第三单元“抓住细节”这一习作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细节方面的重要性,一位教师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他没有直接给出语言描写的定义,而是播放了一段没有声音的视频。视频展示了一个腿部有障碍的人在摊位上修自行车,摊位前人来人往。随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老工人、一个大学生和一个街道大妈经过这个修理摊,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积极地运用想象力,分享各自构想的场景。在学生热情分享的过程中,教师仔细聆听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最后,教师揭示了答案,展示了三种不同角色可能会说的话。老工人可能会说:“看那个残疾人,能自食其力真是不简单!”大学生可能会表达自己的敬意:“叔叔,您的技术真是太棒了!”街道大妈可能会发表感慨:“天无绝人之路啊,连受伤的麻雀都不会饿死!”通过分析这些不同角色的语言,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性格会影响他们的说话方式。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人物的对话可以深刻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媒体情境,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描写在描绘人物细节方面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情境体验,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不仅有助于学生创作出符合主题和要求的作文,还能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育才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