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凸显
作者: 邱楠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渐渐淡化于人们的内心,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想逃离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育人的基础课程,更应担当乡土文化回归与凸显的重任。乡土文化,顾名思义,既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物质的乡土元素,又有人文的、精神层面的、非物质的文化元素。乡土文化是我们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学生成长的土壤。
新课标要求中高年段语文教学应围绕“家乡文化探究”“创造美好生活”等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研究、探讨乡土文化,穿插、丰富、整合乡土文化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诗文鉴赏、语言文字运用中感受乡土文化气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家乡的乡土文化,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在乡村单元教学中整合乡土文化元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学作品,展示了浓浓的乡土文化,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乡村画卷”为主题,选了几篇描写乡村生活的课文,如《古诗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独特、和谐,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的美丽。
基于单元整体解读,教师围绕“快乐乡村行”学习主题,设计结构化学习框架,使单元学习内容前后联结,形成一个整体,可以发挥单元教学的合力。教学初始,教师可以出示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描写乡村和城市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乡村和城市有哪些不同之处。基于这些词语的理解,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诗里的乡村,欣赏现代作家笔下的乡村。学习《乡下人家》一课,学生边读边想象全文描写了哪些画面,尝试用小标题给每一幅画面取一个名字,选择一幅最感兴趣的图画,想象画面,和同伴说说自己的理解,感受乡下人家一年四季的不同风景,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在《天窗》的学习中,学生结合泡泡提示语,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理解中心词“慰藉”的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想象的魅力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三月桃花水》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寻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给关键词句进行批注,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最后,教师让学生回到生活中,联系生活实际,推荐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写一则“快乐乡村行”的通知,在小组内交流“我为美丽乡村代言”的具体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了解到乡土文化的独特之处,培养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穿插乡土文化内容
乡土文化是人们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老百姓的情感和情绪。通过乡土题材课文的阅读,小学生可以感受到家乡的美丽,感受到家乡人民的勤劳和善良。五年级下册选编了《搭石》这篇课文,搭石可是乡村最常见的自然景观了。每到汛期,人们便摆上几块石头,让过路的人方便过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从表面看石块连接的是小路,从深层去体会石块连接的是民情民风,是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遵循家乡走搭石的规则:协调有序、互相谦让、配合默契。瞧,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教语文,还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和谐、融洽。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句话“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教师让学生对比读一读“极单薄破旧的穿着”“过年时到我家做长工”“看瓜刺猹”等描写,体会闰土一家生活的困窘与艰辛,即便这样,闰土依然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瓜吃是不算偷的,这样的对比可见乡村居民的淳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形象。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认同感,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由此可见,乡土文化的融入让语文教学得以厚植乡土文化,让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得以彰显。
三、在诗文儿歌中感受乡土文化气息
古代诗文中常常融入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通过学习这些古代诗文作品,小学生可以了解到家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稚子弄冰》《村晚》等古诗词。这些作品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创设古诗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画说”乡村美景,“乐享”乡村生活,“畅聊”生活之乐,感受古诗词里的乡村景物:金黄的梅子、肥美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稀疏的油菜花、清澈的池塘、满眼的绿草……田埂边的篱笆稀稀疏疏、七零八落,蜻蜓和蝴蝶在田间飞舞,一群孩子在村头奔走、追赶、捕捉蝴蝶,一转眼,那调皮的蝴蝶飞进菜花之中不见了。这些有趣的画面,成了乡村的标志,向人们展示了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充满乡村气息的山野图:远处“溪上青青草”,近处“茅檐低小”;老翁老妪白发苍苍,二人亲密相依;不管是除草、编织鸡笼的大儿子、二儿子,还是趴在溪头剥着莲蓬的小儿子,在父母的眼里都是最幸福的模样,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乡土文化回归,让学生珍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四、在语言文字应用拓展中开发乡土资源
新课标强调“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语文优质资源的开发要“体现文化传承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开发、整合乡土资源,将课内与课外充分结合起来,将课本与地方特色巧妙地联结起来,利用好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资源。
新课标要求学生运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观察与探究所得。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古迹、民俗村落或博物馆、纪念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体验传统的农耕活动,感受农民富有乡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了解家乡的风俗,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家乡的文化,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能利用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看到真善美。此外,乡土文化中还有些独特的民歌、童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一学民歌、童谣,在口语交际中用一用民歌、童谣,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应发挥育人重要阵地的作用。语文教学让乡土文化回归,让学生知家乡、爱家乡,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阅读教学结构,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乡土文化研究后继有人。我们一起努力,引导学生走进乡土文化,让乡土文化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特殊教育中心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