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启迪学生的文化思维
作者: 周军峰人的素养差异主要是文化属性的差异。文化属性是一个人或者社会团体、民族、国家等的生产生活的习惯的定性。文化思维是文化属性的内核,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国学经典,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思维,启迪学生的文化思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国学经典启迪学生的“和思维”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思维的重要体现,是一种中庸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国学经典,渗透、融入“和文化”,发展学生的“和思维”。“和文化”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在国学经典中,“和文化”主要体现在《中庸》《论语》《易经》等经典著作之中。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天地人》的时候,很多教师简单地带领学生诵读“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等,很少去启迪学生的文化思维。事实上,金木水火土这一五行学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初的“和文化”的思想体现。“和文化”认为,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这些元素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图片、视频,向学生呈现五种元素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万事万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理念,培育学生的“和文化”思维。“和文化”思维,能为学生从小积淀诸多的体现“和文化”思想的名言警句,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
国学经典蕴藏着“和文化”。教师要让学生手捧国学经典,引导学生与国学经典对话,引导学生与古代圣贤交往,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国学经典中蕴含的和谐、和融、和畅等思想。
二、国学经典启迪学生的“灵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和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空灵的文化,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和文化”是儒家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入世的文化。而“灵文化”则是道家文化,它是一种不囿于一隅的文化。崇尚自然,是道家文化的精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时,同样也要相机融入、渗透“灵文化”,发展学生的“灵思维”,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在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打造平台,提供契机。
比如,在教学《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相机融入、渗透一些“自然之道”的思维,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在生活中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国学经典,让学生诵读、思考、探究。比如《道德经》中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唱经典”,将国学经典融入音乐之中,展现国学经典的音韵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经典”,激活学生的“灵思维”,让学生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演经典”,让学生展示国学经典的学习所得,将国学经典以立体化的样式呈现出来。
多彩的、丰富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国学经典的学习中。
三、国学经典启迪学生的“意思维”
意象、意蕴、意义,是学生在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教师不必逐字、逐词、逐句地给学生讲解,而应允许学生展开意象性、意义性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是一种“难以言说”“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维”。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思维”,引导学生的“意思维”,让学生的“意思维”绽放精彩。
一幅画,你看不懂,但你却驻足于画前凝视。一首乐曲,你听不明白,但你却久久聆听。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超越语言的表达,放弃直接的理性理解,而进入另一种思的境界。这种思,也就是一种“意向性”“意蕴性”“意义性”的“意思维”。比如,当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教师不需要逐词逐句地解释,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诠释,唤醒、激活学生的“意思维”,让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意思维”活动。比如,妈妈叫你去买东西,你马上就答应了妈妈,并且很快地将东西买回来了,这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又如,一个学生的爸爸爱抽烟,有烟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你想一想,可以引用国学经典《三字经》中的哪一句话来劝说爸爸戒烟呢?”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意思维”。
国学经典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开启学生智慧、道德、审美的一把钥匙。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诵读实践,丰富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感受、体验;要积极地播种国学经典种子,让国学经典种子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发芽、生长,让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味。
作者简介: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明月湖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