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会提问”中成为主动的阅读者
作者: 陈均磊“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中提出的学生阅读策略培养目标。“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对所阅读的内容提出有助于语用、思维、审美发展的问题,这对于改变课堂上学生的阅读被动状态,促进他们进行深度阅读、发展阅读能力,逐渐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示范引领、比较辨析、梳理归纳、运用实践”等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形成一定的提问策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示范引领,激活思维
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尤其要注重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启发学生尝试对所读的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动声色的提示引起学生主动提问的好奇心。
比如,在学生初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之后,笔者与学生进行了对话。笔者问道:“在阅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个豆荚里的豌豆到底在追求什么呢?你们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笔者指名让几个学生回答“你是读了哪些内容后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这个问题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在搜索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后,梳理、归纳出能体现豌豆追求的关键语句“谁会走得最远、我要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我们还得向前滚”,进而对豌豆勇于争先、不甘落后的可爱形象产生了喜爱和赞美之情。笔者继续追问:“安徒生由这些豌豆的表现所产生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吗?”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深入阅读文本,在思考、探究中发现安徒生并不赞成这些豌豆比赛谁会走得更远,他赞美的是“面对现实、随遇而安”的最后一粒豌豆。
教师的示范引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什么是有价值的提问”产生感性的认知,为接下来的“学会提问”“提出有价值之问”打下了基础。
二、比较辨析,价值遴选
教师进行示范性提问,让学生感受到了提问对于更好地阅读文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便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待大家都填写了提问条、放下笔后,笔者选择不同类别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分析这些问题是从哪个角度提出来的,每个小组评选一个“最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还可以对选出来的问题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比较辨析,学生进一步对“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提问有了真切的感知。
在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教师可以以采访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在小组推选“最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理由,说说这个问题可以带领大家读到什么。比如,一个小组推送的问题是“小女孩没有得到医治,只是一直关注着豌豆的生长,可为什么渐渐健康起来了呢”,推送的理由是“通过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发现豌豆随遇而安的精神感动了小女孩,它的不断生长让小女孩感受到生命的坚强,她也努力地克服困难,有了勇敢活下去的勇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真正成了阅读的主人。
三、梳理归纳,形成策略
在教材中,编者将“学会提问”的策略——从部分或整体内容上提问,针对课文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提出对阅读效果有积极影响的问题,依次安排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三篇课文中,最后以《蝴蝶的家》一课为例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学习,巩固提问策略。
在进行单元组合教学时,教师要明晰编者的意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多种策略,并在梳理与归纳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提问策略。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夜间飞行的秘密》,进行多角度提问时,笔者设计了逐层递进的学习任务链。
[任务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批注提问属于哪一类提问。
[任务二]小宁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透彻,你觉得可以设计哪些问题,让他边读边思考,最后学到更多的知识。
[任务三]对你们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说说你发现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
学生在“帮助小宁有效阅读”的情境中,进行有效提问、有价值提问的思考,而后对这些提问进行分类,说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个方面的提问。如此一来,学生清楚地感知、理解并学会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进行提问。
四、运用实践,内化巩固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和《夜间飞行的秘密》之后,学生对“从部分或整体内容上提问”“针对课文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问题。
比如,一个学生在阅读《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自然段后,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道:“人类靠着哪些现代科技技术,实现了自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愿望?”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该生发现自己针对部分内容提出的疑问,在书上很难找到具体的答案,但是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可以得出具体的答案——“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人类就像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手机还有许多功能,人们可以用手机拍照、摄像、购物、看病挂号、查找资料、看视频、听音乐……”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的提问与读懂这篇课文的关系不大,但是它调动了自己更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在教材中,编者不断地提示学生“学会提问非常重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真正的活动引领学生去掌握提问的策略,并在运用提问策略的过程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如此一来,他们方能在读中生疑,疑中思读,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有创意的表达者。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