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实践中的思政教育

作者: 潘洪泽 支玉红

高中语文课程实践中的思政教育,要求教师发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因子,组织实施语文思政学习活动,夯实学生的思政素养。高中语文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技能教育,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教育。在高中语文课程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思政因子、思政元素等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思政学习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相比较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育,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较为隐性,能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功效。

一、发掘思政因子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师要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政因子。一些体现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因子,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比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时候,往往将着眼点放在烛之武的论辩智慧上,缺乏对烛之武的人格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掘。其实,《烛之武退秦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只身前往秦国,不顾个人安危,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爱国情怀”。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品味烛之武的论辩智慧,还要引导学生对烛之武的人格进行解读。虽然烛之武对自己的才华被埋没颇有怨言,但是他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是难能可贵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发掘教材中、学生生活中的思政因子,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受到思政教育。这样的一种自然而然、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其效果不亚于专门的思政课教学。一般来说,隐性的思政因子容易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研读教材,积极主动地发掘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因子,将其转化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具体化、生动化的教学载体,充分发挥思政素材、资源的育人功能,彰显思政素材、资源的育人价值。

二、开展思政活动

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直接感受、领略、体验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特点;另一方面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思政教育性质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不断扩大高中语文思政教育的范围,扩大高中语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得思政教育的机会,给学生打造更为广阔的思政教育平台。

比如,教学《庖丁解牛》,笔者引入了学生已经学习的《卖油翁》以及《种树郭橐驼传》,引导学生探寻三篇课文中的劳动价值。在《卖油翁》中,学生领略到卖油翁倒油的技艺;在《庖丁解牛》中,学生认识到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学生领略到郭橐驼的高超的种植艺术。通过对三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学生认识到卖油翁、庖丁、郭橐驼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创造出社会价值、劳动价值。不仅如此,笔者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还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劳动者,如食堂的厨师、校门口的保安等,让学生从专业的视角去观察、考量。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开展“我最擅长 ”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活”,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引导学生写作,将学生的语文阅读与语文写作关联起来,让语文阅读指向写作。在写作中,学生走近身边的劳动者,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关的语法来表达,突出表现人物的“技艺”“匠心”,认识到劳动的价值。

学生的思政修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对思政素材、资源等的敏锐感,对人的思想、生命等进行思考,增强文化自信;要着力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深厚的家国情怀,培育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

三、提升高中生的思政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思政素养,要多措并举增强学生的思政领悟力,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高中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

高中语文思政教育,要坚持显性与隐性结合、输入与输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与示范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作者等,引导学生追求崇高品质,树立高远的志向、爱国的情感。比如,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能滋养学生的思政品质、思政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文本中的一些人生哲理、处世哲学,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比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笔者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就让学生围绕“孝”解读文本,对学生进行孝亲敬老的教育。孝亲敬老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理解父母工作的辛劳、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无私的奉献,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

提升学生的语文思政素养,是语文思政教育的目的、目标。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因为这些是最基本的品德修养,是学生思政素养形成的根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深入发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更新观念,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推进思政教育,全面而有效地落实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课程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能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作者简介: 潘洪泽,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支玉红,山东省聊城市技师学院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