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构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策略
作者: 李金枝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概念,并且创造性提出学习任务群构建,要求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倡导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仅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笔者以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浅析构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策略。
一、借助任务群驱动,搭建思辨性阅读框架
思辨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即思考与辩证。思考是辩证的前提,辩证是思考的延伸。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字词句到段篇结构,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如果让学生自己学习,自由思辨,必然会浪费时间,最终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吃水不忘挖井人》主要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瑞金沙洲坝为当地群众挖井,受到群众欢迎的故事。这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多。教师可以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学习任务群。
1.围绕作者写作的背景设计问题。教师紧扣作者写作的背景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33年,地点是江西瑞金沙洲坝。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刚刚搬至沙洲坝。这段历史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查阅资料,深入探究作者写作的背景,体验军民鱼水情深。
2.围绕学生个人思辨设计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教师如果只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不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就无法达成构建学习任务群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是选择鱼竿,还是鱼”这一故事进行思考,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领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道理,培养他们的感恩精神和思辨能力。
3.围绕总结体会设计问题。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在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内容,感知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还可以拓展毛主席关爱群众的其他故事,帮助学生感知毛主席对群众的关爱,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依托真实生活情境,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思维特征,积极创设学习主题情境。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构建中,教师可以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1.选择生活化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故事:假设有一个男子,住在河边,他不会钓鱼,却喜欢吃鱼。他花钱买鱼,久而久之,他必然会花光积蓄,再也吃不到鱼。这个故事中的男子与沙洲坝的村民一样,那么这个男子最应该怎么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许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准确,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在教学中,教师筛选生活中的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积极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思辨与表达。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还原”课文的时代背景,以动画展示“挖井”的过程,在丰富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思辨。
3.组织实践活动。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里的实践,包括社会调查、查阅资料,也包括各种亲子活动、家务劳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感恩的理解。
三、开展创新表达,提升思辨性阅读质量
新课标明确提出“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思维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随文说话训练,帮助学生搭建思辨性学习任务群框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1.设计随文说话训练。说,也是表达的一种形式。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教师可以拓展类似题材的课文,比如《八角楼上》,让学生充分感知毛主席的伟大,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学生可以与同桌交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2.设计课时作业。课时作业主要分为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其形式也有口语与书面表达两种形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根据学生随文说话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设计书面作业——“当地人为什么如此感念毛主席的恩情”,让学生书面表达自己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当地环境,陈述“挖井”对当地人的帮助。通过这种书面作业,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辨,在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主动思辨的良好习惯。
3.设计课后展示。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喜欢表现的特点,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展示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故事分享会,鼓励学生上台演讲,然后将演讲内容写下来,做一份手抄报。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玩一玩“挖井”游戏,也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后将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形式多样的课后展示活动,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文本内容,构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主题,锻炼批判性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广平镇麻庄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