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别诗的跨学科学习举隅
作者: 宗彩国诗歌与音乐、绘画、书法之间意境相通,都是对审美和文化的传承与鉴赏。在教学中,教师将诗歌与音乐、绘画、书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感受诗歌的美。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美术、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剖析诗歌的意境美和音律美,分析诗歌创作的背景,对诗歌进行全面鉴赏,提高诗歌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度,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李白一生创作的送别诗很多,《赠汪伦》便是其中的一首。笔者以这首诗的教学为例,探讨李白送别诗的跨学科学习,让学生从美学、音乐、历史的角度去鉴赏、评论,感受送别诗的美。
一、走近语言,感受古诗的建构之美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进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其中的美和情感,培养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赠汪伦》这首诗一共四句,每句七个字,一共二十八个字,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脍炙人口,是流传最广、最深得人心的佳作,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欣赏本诗的书法作品,感受诗歌语言的建构之美。
张久生、启功、董寿平等人都曾写过《赠汪伦》的书法作品,教师让学生欣赏这些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感受诗歌的“建构之美”。张久生工整严谨的楷书,启功先生清秀雅致的行书,董寿平先生潇洒灵动的草书,魅力各不相同。普普通通的汉字,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展示了诗歌的形式之美、章法之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书法家的作品,书写这首诗歌,展示诗歌的形式之美。
二、走近音律,体验诗词的音韵之美
诗和乐都是声音的艺术。从“汉乐府”开始,诗歌与音乐的联系日渐密切。
比如,《赠汪伦》这首诗本身就蕴含着音乐美。相传“踏歌”是唐代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脚踏地打节拍的歌舞形式。《赠汪伦》体现了这样的场景——汪伦和村民们,手拉手,一边走,一边唱,载歌载舞,欢送李白。这样的场景,给人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我们彷佛听出了汪伦的热情爽朗,看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纯朴的乡民、自然的歌声,流淌的是汪伦朴实的、真诚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观看与之相关的视频,感受“踏歌”的朴素与自然,感受其音律之美。另外,诵读是将诗歌音律之美展现出来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脚,读出声音的长短交替,读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三、走近画面,体验送别的意象之美
学生学习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将古诗与美术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的意象之美。
《赠汪伦》这首诗语言鲜明、夸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首先,诗句中的桃花给人无穷的想象,潭水之深令人惊叹。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诗歌,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理解汪伦和李白之间恋恋不舍的友情,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形象具体的画面。近处,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叶扁舟载着李白即将远行;远处,桃花潭边,汪伦踏歌送行……这样的画面,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四、走近时空,体验文化的传承之美
李白才华横溢,极具浪漫情怀。他为人爽朗大方,酷爱作诗,也喜欢饮酒、交友、游历名川大山。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李白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到作品中,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省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紧接着用“不及”两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赠汪伦》有关的故事。相传汪伦当年非常崇拜李白,仰慕李白的才华,想与李白结交,可是怎样才能吸引李白的注意呢?有一次,汪伦听说李白途经安徽,便派人给李白送去一封信,说他的家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邀请李白到桃花镇游玩。李白接到信十分好奇,便应约而来。李白来了之后,汪伦说“十里以外的渡口边种了一棵桃树,所以名曰‘十里桃花’,村子里姓万的老板开了一家酒馆名曰‘万家酒店’”。李白听后恍然大悟,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在乎汪伦的一片苦心,与汪伦一见如故。当年,诗人因诗结缘知音;如今,桃花潭已经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
古诗是一门艺术,学习古诗就是在亲近艺术。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将地理、历史、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不仅让学习形式变得轻松有趣,让课堂内容变得有深度有内涵,还能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获得强烈的审美享受和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