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 杨璐嘉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与写作,还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渗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灵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以古诗词为载体、媒介。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可以触摸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笔者以初中古诗词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立”起来。

一、有声诵读:从“声”的视角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母语是中华传统文化赖以传承的土壤。母语文化不仅是一种符号文化,更是一种声音的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从“声”的视角去探究文本内涵,触摸母语的节奏、旋律,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心跳。

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师以“疏解”为经,以“诵读”为纬,引导学生从古诗词的语调、节奏、停顿等方面进行具体赏析。首先,在语调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政治失意、兄弟别离的感伤、悲伤之情;诵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会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其次,在节奏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诵读“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意味深长的彷徨、憧憬的复杂情感。再次,在停顿方面,教师重点引导学生重读关键词“欲”“恐”“不胜寒”,体会作者苏轼对仕途险恶的提防之情。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将作者表达的情感等融入诵读之中、融入学生的心灵。从声音入手,能让学生触摸中华传统文化之脉搏。

诵读的悦耳、悦心,能使学生对母语的感觉更加敏锐。具有节奏、旋律的朗诵,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诗歌的认知、理解,更能让学生感受、体验诗歌背后的文化、精神。诵读是学生应用古诗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

二、有形想象:从“形”的视角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有形的声音诵读来实现,而且可以通过想象有形的图画、画面来实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古诗词描写的景,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的意象,让学生在解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能从古诗词的诗句中发掘意象,建构具体的画面。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江南逢李龟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柳絮”“落花”等的图片,模拟“江南”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江南的春日风景,让学生通过“落花”联想到事物的衰败、美好时光的流逝。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整合意象,将“江南”“落花”等关联起来思考、想象,让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教师从“形”的视角引导学生解读诗歌,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体验,促进学生对诗歌文化的认知、理解。

古诗词的意象就是古诗词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常用的古诗词意象,如“折柳”“杜鹃”“落花”“月亮”“冰雪”“蝉”“婵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抒发的情感。

三、有境理解:从“境”的视角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境”是古诗词的内在要素。古诗词正是通过建构一种“境”,来触发人的情思的。根据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说法,古诗词的“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是“以我观物”,故而“物皆着我之色”;所谓“无我之境”,即是“以物观物”,故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关注古诗词中的特定的景、物、事,更要关注古诗词中的典故,关注古诗词中的意象。这些都是建构、理解古诗词意境的桥梁、纽带。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沉舟”“千帆”“病树”“万木”等意象,思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是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欢愉,还是“我”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一种豁达,抑或是“我”的一种乐观、坚定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从而了解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一方面表达的是刘禹锡对时局的看法,另一方面表达的是一种彻底的不合作态度,是一种坚守与抗争,是一种倔强与孤傲。“千帆”“万木”等,其实就是指代朝廷中的大小权贵。诗歌中的“我”是看不上那些追逐名利的“千帆”“万木”的。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学生来说,古诗词中的意象、典故、意境等,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密钥”。

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察古诗词中的典故、意象等的经典内涵,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联系古诗词中的典故、意象与外界事物间的情感联系,联系作者表达的意图、历史背景,揣摩古诗词中的特定的意象,把握古诗词的“言外之意”。

古诗词是充满美感的,是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的。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古诗词,就是引导学生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追寻生命的感动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文化不应当是抽象性的,而应当是具体的、可触摸的。教师从古诗词的声、形、境入手,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想象古诗词、理解古诗词,是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石湖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