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
作者: 林永兰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一种以汉语的书面语为表达形式的文体。与现今的白话文相对照,文言文在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新课标指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是落实新课标这一精神的途径之一。
统编教材在高年级学段共编排了多篇文言文,其中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描写,反映了杨氏之子敏捷的思维和机智幽默的语言,体现了中国古代儿童的语言智慧。笔者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以游戏情境导入课堂教学
在初读文言文时,学生未必能够准确了解文言文描述的内容,对文章中的关键字词更是难以做到精准理解,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假设在一个美好的周末,家里只有你一个人,你的朋友来串门儿,你会怎样友好地招待他呢?
生:给他搬凳子,请他坐下。
生:给他倒茶水,拿水果、点心招待他。
生:打开电视机,和他一起看动画片。
师:同学们都有招待客人的经验。那么,你会给他拿出哪些好吃的呢?
生:苹果、香蕉。
生:火龙果、饼干。
生:辣条、山竹……
师:如果你的朋友和你开玩笑,说:山竹就是山上的竹子吗?那你会如何回答他呢?
生:不是。
生:山上的竹子还是竹子,这个山竹是水果。
师:同学们回答得没有错。我们来看一看《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和客人交谈的。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着手,为学生设计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招待亲朋好友的场景,由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教师设计这一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想象思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文言文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学习的热情学习文言文。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带着主动学习的热情阅读文言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了解课文的内容。
[课堂教学片段二]
师:这篇文章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生:杨氏之子,只有9岁,非常聪明。有人前来拜访,杨氏之子用水果招待客人,并与客人进行了交谈。
师:这篇文言文课文给你的最大的印象是什么?
生:篇幅短小,语言简洁。
师:这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简洁,作者在叙述中省去了不少字词。在阅读这篇课文后,你发现作者在哪些地方省略了字词呢?
生:“为设果”,应为“子为孔设果”。
生:“孔指以示儿曰”,应为“孔指果以示儿曰”。
生:“父不在”,应为“其父不在”。
生:“乃呼儿出”,应为“孔乃呼儿出”。
生:“果有杨梅”,应为“果中有杨梅”。
师:在课文的末尾,好像缺了一句话,你能补充出来吗?
生:孔听其语,大为感叹。
生:孔羞之,掩面而去。
生:孔无言以对。
生:二人皆笑。
师:同学们补充了多种结尾,哪一种最适合当时的场景呢?
生:二人皆笑。因为孔君平在逗小孩玩儿,所以没有必要生气。
生:孔君平很大度,不会生气。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没有把最后一句写上呢?
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生:这句话并不是文章的重点,可以省略,使得语言更简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想象孔君平和杨氏之子当时的对话场景,将文章中省略的字词补充完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热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以拓展阅读加深文本内容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片段三]
师:同学们,我们阅读文言文课文,不仅要将课文读通顺,还要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你认为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课文的中心思想?
生: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后面的四句话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例子。如果让你选第一句话中的一个关键词,你会选择哪一个词语呢?
生:聪惠。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杨氏之子的聪慧体现在哪里呢?
生:杨氏之子与客人对话时很机敏。
生:杨氏之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孔君平的意图。
生:杨氏之子能够按照客人的逻辑进行反问。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充分地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体现作者观点的这个“惠”字除了有智慧之意,还有仁爱的意思。这个意思在文中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生:杨氏之子看到家里来客人,拿出水果招待客人。
生:杨氏之子面对客人的提问没有生气,机敏地想出了应对之策。
生:杨氏之子说话的语气很委婉,没有伤害客人的自尊心。
师:为什么文章最后一句的标点符号是句号,而不是问号,或者感叹号呢?
生:不用问号或感叹号,是因为杨氏之子回答的语气不是特别强烈。
师:“甚聪惠”的“甚”字作何解释?
生:特别、很。
师:我们来阅读课件上展示的《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小朋友的,杨氏之子与他们相比,胜在何处?
生:杨氏之子说话的语气更委婉。
生:杨氏之子能够做到以理服人。
师: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教材的编者将《杨氏之子》这篇课文选入课本。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牢牢地抓住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深入解读文本内容,理解杨氏之子与客人的对话内容。此外,教师还让学生快速地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另外两篇文章,将两篇文章中的小朋友与杨氏之子进行对比,突出了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的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借助相关字词的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已经具备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故事中的趣味性和哲理性,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龙珠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