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策略

作者: 王文琰

“项目式作业”是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方式。在设计项目式作业时,教师可以参照以下原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放性的、能直指某个科目或领域的核心内容、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课程标准的内容应保持一致、动手实践与知识学习能结合起来。项目式作业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

笔者以“项目式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为课题,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以下是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一些典型案例。

一、紧扣教材,巧妙延伸“项目式作业”的内容

作业训练最本质的目的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延伸,项目式作业基于教材学习,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巧妙变换作业形式,让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案例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传统玩具”项目式作业

任务1:读课文,做一份图文并茂的竹节人制作指南。任务2:读课文,查资料,做一份图文并茂的竹节人玩法大全。任务3: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竹节人,和小伙伴比一比谁做的竹节人更好。任务4:采访长辈,了解更多的传统手工玩具,通过做一做、讲一讲的方式将收获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

学生的学习总是与“情境”相联系的,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检索当前学到的新知识。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当然,完成作业的过程也让学生感到充实有趣:为了让作业赏心悦目,他们需调动自己的美学知识,从构图到配色,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为了让作业从形式到内容都无可挑剔,他们需带着阅读目的去阅读文本,查阅相关的资料,丰富对竹节人的认知。学生在充分理清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后,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做一个竹节人。他们就地取材,发现除了竹节可以做小人儿,塑料吸管和纸吸管都是做小人儿的好材料。在家长的指导下,他们还总结了课文中没有提及的小技巧,比如在竹节人的双脚下用两枚纽扣进行固定,能让竹节人立得更稳。通过采访长辈,学生了解了更多的传统玩具和游戏,有的学会了做纸板枪,有的学会了缝沙包、做鸡毛毽子,有的学会了跳皮筋、抓石子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探寻文化,多维拓展“项目式作业”的路径

在研究实践中,笔者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学习体验中充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案例二]探寻“二十四节气”项目式作业

教师以探究节气文化为内容,融合语文、艺术、体育、劳动等学科,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节气文化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任务1:知道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了解这些节气所在的季节,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任务2:选择一个节气,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调查了解等方式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活动。任务3:基于任务2,搜集与这个节气有关的谚语、诗歌或文章,制作朗诵小视频,或用书法纸誊抄下来。任务4:基于任务2,了解与这个节气有关的文化习俗,制作相关的食品,或开展相关的活动,以拍照或录制小视频的方式,记录活动的过程。

这个项目式任务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任务1和任务2为必做,任务3和任务4为选做,在节气的选择上最好做到小组统一,便于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学生在语文教师的组织下,开展一系列与节气有关的探究活动,将学习收获进行分类整理。随后,在其他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即可通过演唱、绘画、书法、运动等方式丰富对所选节气的认识。在劳动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尝试做与所选节气有关的饰物、食品等。学生的视角从课本转向了科学、历史、自然和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知识积累增强了,实践能力提升了。当然,学习后的成果展示也是必不可少的。展示的平台越广泛,学生的成就感越强,学习兴趣也就越浓厚。

三、融入自然,不断丰富“项目式作业”的形式

陕西省安康市地处陕南山区,这里最好的资源就是青山绿水,笔者充分挖掘地域优势,在生态课程、山水项目上做文章。

[案例三]“茶韵”综合实践活动任务

安康的好山好水孕育了富硒高山茶。学校通过开发茶文化主题实践课程,推出了以“茶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任务。

任务1:调查了解家乡以茶待客的习俗以及其他与茶有关的风俗,自己动手为长辈泡一杯好茶。任务2:走进茶园,学茶歌,采新茶,听茶农讲述每一片茶叶的前世今生,了解绿茶的制作过程,将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任务3:阅读与茶有关的文章、诗词、书籍,探寻茶在我国的种植史、人们的品茶习俗,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任务4:走进科学大课堂,了解硒元素的分布和作用,认识富硒茶的功效和特点,了解家乡茶的分类,为家乡富硒茶代言。

以上4个任务基于茶文化主题实践课程展开,它们环环相扣又首尾呼应,从家庭到田园,从田园到书本,从书本到文化,从文化到科学,从科学回归家园。任务1遵循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知文化明礼仪。任务2体现了沉浸式学习的特点,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氛围中,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提升。任务3侧重于阅读与分享,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任务4将学生的学习从感知了解推进到理性分析,学生在对比研究中发现家乡茶与众不同的魅力,提升了自豪感。

学习共同体是积极活跃的学习组织。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共同体的力量。在实施这一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探究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一步步认识茶、了解茶、喜爱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与茶有关的知识的同时,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学习的快乐,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四、着眼未来,持续增强“项目式作业”的效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勤劳的品质是一个人能奉献社会的基本素养。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笔者所在的课题组还推出了以“德育、劳育”为核心的学科融合项目式作业,用今天的教育培养未来合格的建设者。

[案例四]“巧手献厨艺”学科融合式作业

教师将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学科融合起来,制定了以下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劳动智慧,体会劳动的乐趣,传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探寻季节及自然界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蒸汽的奥秘。

任务1:了解小麦是如何生长的,熟悉它的种植过程。任务2:参与亲子家务劳动,了解“揉面”“擀皮儿”“调馅儿”“包包子”的方法。任务3:学习陕西花馍的制作技艺,尝试自己制作独一无二的花馍。任务4:了解“馒头”变熟的奥秘。任务5:讲一讲“麦子变形记”的故事。

语文学科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思表达出来、记录下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将已明白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科学学科的任务是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将多个学科相融合,开展项目式实践活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馒头”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由“馒头”为小切入点,从亲子家庭劳动到成果创新,从班级分享再到竞赛展示,将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转变为生活中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享受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去探寻科学的奥秘,明白生活中的道理。

项目式作业设计体现出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创新了作业的形式,拓展了学习的空间,项目式作业在实施中体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充分证明其既是“双减”落地后减负提质的体现,更是新时代课程建设的需要。

[本文系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重点课题“小学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2SXSJZW152)、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幸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SGH22Y109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陕西省安康市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