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中小说人物赏析方法探究
作者: 董显宁 胡恋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课程内容予以整合,设置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第四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古典小说《水浒传》是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必读名著,作品中单是梁山好汉就有一百零八个,再加上其他人物,出场人物达七百余人。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至少有数十个。金圣叹评价:“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笔者结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际,梳理小说人物赏析的常见方法。
一、抓人物绰号解读人物
《水浒传》全书有绰号的人物达184个,这应是《水浒传》荣登四大古典名著的原因之一。作品中的绰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物形象增添色彩,加深了读者对角色的印象。我们阅读这部作品,抓人物绰号有助于快速解读人物。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分别从品质性格、本领技艺、形体特征、所持兵器、动物名称、凶险星辰、借用古代英雄姓名等方式来命名。我们要研读文本,解读人物,可以从绰号的命名方式入手,比如,智多星吴用,从其绰号可知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美髯公朱仝,读其绰号,读者头脑中便会浮现一位仪表脱俗的美男子形象。我们阅读该作品,从绰号入手,可以快速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快速识记人物、了解人物。
二、抓典型事件赏析人物
《水浒传》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依次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第四十回到七十回写各路英雄陆续汇聚水泊梁山,第七十一回梁山大聚义,众好汉排座次、明分工。即作品是由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的故事或一群英雄好汉的故事串联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抓该人物的几件典型事件,聚焦人物最鲜明的特征,赏析该人物。
以赏析鲁智深这个人物为例,我们可以梳理鲁智深的人生经历,关注其“拳打镇关西”“千里护林冲”“单刀救史进”等多个典型事件,看到鲁智深的仁、义、真、直、勇、纯,这些特征可用一个“侠”字进行精准概括。这个时期的鲁智深是作品中最具血性、最有真性情的侠义之士。
三、用前后勾连探究人物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前后勾连人物相关历程,探究人物成长轨迹或性格变化。比如,武松在作品中第一次出场就不问青红皂白,揪住宋江劈胸要打,他的粗鲁蛮横、心高气傲的特点充分显示出来;等到武松离开柴进庄上时,他与宋江情同手足,他变得沉稳有度、举止得体;武松欲投奔二龙山与宋江作别时,他已能为他人着想;梁山大聚义时他明确反对招安;等到征讨方腊,班师回朝时,他拒绝回京领功,在六和寺出家,与世俗功名“了断”。
前后勾连武松的人生历程,我们自会发现:武松一直在不断成长,他变得成熟、冷静、理性,他变得睿智、通透、超脱。“行者”这一绰号于他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他“一直行走在人生成长之路上”。通过梳理并前后勾连人物重要经历,我们看到了人物在现实抗争中的艰难与不甘,看到了人物的思想成长和转变轨迹,看到了立体的、复杂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四、用比较阅读解读人物
长篇巨著《水浒传》故事繁杂,人物众多。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可以尝试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梳理人物的共性与个性,探究人物的独特性格,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
《水浒传》在故事情节的构思上有不少雷同、相似之处,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能从雷同的情节、相似的故事中凸现人物的不同之处。比如,作者先写武松打虎,再写李逵杀虎,这两个故事相似,但是细节不同。武松是喝酒后上冈遇到老虎,他讲究策略,赤手空拳打死一只为害一方的猛虎;而李逵是在悲愤异常的情况下为母报仇,用刀杀死一窝老幼四只老虎。这就在相似的故事中塑造出各具特征的人物:武松打虎可见其精明冷静、有勇有谋,他的“精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李逵杀虎可见其胆大包天、勇猛有余而缺少谋略,他的“胆大”跃然纸上。这样相似的故事在作品中还有多处,我们可以对比阅读这些相似的故事,从中找到不同的细节,探究人物的共性与个性。
五、用分类归纳探究人物
在《水浒传》作品中,女性形象有数十人,她们或是小角色,或是陪衬人物。在解读这些女性时,我们可以抓主要女性,按人物生平经历将她们分为叱咤战场类和离经叛道类来探究人物特征,挖掘作品的深厚意蕴,感知时代特征。
作品中的“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均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属于叱咤战场类女性。但是,作者笔下的顾大嫂和孙二娘长得五大三粗,样貌丑陋,打扮粗俗,却又勇猛善战,颇有男人特征;作者虽然赋予扈三娘女子的娇美容貌,却把她塑造成没有个人喜怒哀乐,犹如战争机器般的哑巴美人。作品中的离经叛道类女性,比如,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贾氏,她们容颜颇佳,但都水性杨花,结局都很悲惨。
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元末明初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观念根深蒂固,作者肯定受到了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创作时定然带着个人的情感色彩和时代烙印去丑化女性、歧视女性、损害女性。作品展示的是封建专制、男权社会制度下的女性群体形象。作者要么将女性男性化,要么制造女性悲惨命运,这应该是《水浒传》作品的时代局限性所在。我们应用理性的、批判性的目光去审视这部作品。
《水浒传》是梁山义军主要英雄人物精彩人生的传记,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由于个人的生活、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独特人性。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作品时,结合人物个性特点,采取适当的阅读方法,读出作品的特点,让阅读收获最大化。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GH22Y11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显宁,陕西省杨陵区高新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胡恋蓉,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