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语文本位,厚植生命教育

作者: 刘欣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基础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中,“生命安全”“珍爱生命”更是语文教育永恒的话题,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担负育人的使命,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关心自然和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珍爱。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厚植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真实成长,成为当前语文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生命题材的文章,笔者以七年级上册郑振铎先生的《猫》为例,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坚持素养导向,立足语文本位,厚植生命教育,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一、重积累和表达,强化语言实践

语文本位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始终坚持以语言为核心。因此,教师应立足语文本位,强化语言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学《猫》一课,教师一共安排了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是从整体感知,说说三只猫;任务二是聚焦故事,品析作者的情感;任务三是明确写作目的,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无须累赘,语文教学的导入当以语文味渲染和激趣。著名诗人、文人的爱猫典故足以引发学生的好奇。本课教学之始,教师依然要舍得花时间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猫》一课的拓展教学环节,教师要将拓展的素材与文本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代不能辩诉的第三只小猫说话”和“如果你是作者,想对第三只猫说些什么”,让读写融合实践活动真实发生,很好地将文本、课堂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助力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成长。

二、依学情而教,在阅读中自由生长

教师在教学中“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重视从自己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猫》一课,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学生原有起点出发,详细梳理三只猫的经历。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读”。教学《猫》一课,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整堂课是由“读”串联起来的,从学生默读、泛读,到精读、跳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文本中抓关键词找答案。教师尤其需要重视对涉及“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态度的语句的朗读,并给出具体的朗读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举手朗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散文本身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到声音传递出的情感温度。

三、以人为本,立足素养导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素养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清新朴素的文笔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郑振铎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猫》是郑振铎散文的代表作,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教学《猫》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散文写作特点,把“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除了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耐心安静地倾听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进行评价。

四、以立德为根,实现生命育人

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文化修养等。

《猫》这篇散文的文字本身所具有的质朴而真率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分析《猫》这篇课文的细节描写,体会散文的表达特点。尤其是在比较大猫和二猫的不同之处时,学生发现了“活泼”与“更活泼”两个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原文中寻找并动笔圈画具体表现“活泼”和“更活泼”的语句,思考作者在写作上的匠心独运之处:作者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生命之力,通过“更丰富的动词”和“更大的活动范围”展示第二只猫“更活泼”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这篇散文文字所具有的真率质朴的生命力。三只猫特点不同,地位不同,但结局都是一样的——亡失。面对这样的结局,“我”的感受和做法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表格梳理文本内容,品析第三只猫的“悲”。第三只猫在“我们”家是若有若无的存在,为什么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我”更难过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造成第三只猫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进而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和标点符号,分析人物的情感,进而分析人物形象,明确猫的悲剧是人导致的。第一只猫的悲剧在于“命运无常”,第二只猫的悲剧在于“人心冷漠”,第三只猫的悲剧在于人的“妄下断语”“高高在上”。在课堂教学的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流浪猫狗的短视频,引导学生的目光从语文书中的《猫》投向生活中随处可见、遭遇大多有些不幸的流浪猫狗,从而唤醒学生对弱小动物的怜悯之情与同情之心,启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语文教学坚守语文本位实现全面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本,以立德为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