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理念的文本赏析策略

作者: 陈宁

新课标提出了任务群的教学理念,其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着重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笔者以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课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理念的文本赏析策略。

一、引领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感受思辨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如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成语故事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了解课文中人物对话的思路和逻辑。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本单元提出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启发学生智慧的学习目标,笔者首先将文言文课文译为易于被学生理解的现代白话文,从而让学生能够快速地通读整篇课文。笔者提出问题:“《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习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学习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从中明白某些道理。”笔者接着提问:“谁见过矛和盾呢?能不能为大家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一个学生举手答道:“我见过矛和盾,矛是一个菱形的金属制品,一头很尖锐,另一头装在木棍上。盾有很多,形状不一样,有长方形的盾牌,也有圆形的盾牌,还有其他形状的盾牌,持盾者可以用它抵挡对方的武器。”接下来,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矛和盾的图片,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矛和盾。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让一个学生为大家示范朗读课文。待学生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后,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发现这个楚国人一直在干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他在吹牛!”笔者追问:“你们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楚国人一直在吹牛的呢?”学生回答:“这个楚国人说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他还说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发现文中的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言在逻辑方面相互抵触,引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人物对话的逻辑关系打下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对话,培养思辨思维

语文教学重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提升赏析文本的能力。《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有着很强的逻辑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领学生发现文中人物的思维轨迹,理清人物对话的逻辑关系。

[课堂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从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言中发现了什么呢?

生:任何矛都戳不穿他的盾。

生:任何盾都能被他的矛戳穿。

生:这两句话相互矛盾。

师:同学们的分析是正确的。自相矛盾就源于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人们行事或言语前后矛盾。在这个故事中,楚国人自卖自夸,旁边围观的人说了些什么呢?

生: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

师:这句话非常重要,同学们多读几遍,然后来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我感受到了围观人的疑惑。

生:围观的人早就知道这个楚国人在说大话,都在嘲笑他。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用楚国人的矛戳他的盾,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

生:矛断了,盾破了。

生:盾被戳穿,矛完好无损。

生:矛断了,盾完好无损。

师:还有其他的结果吗?

生:矛和盾都完好无损。

师:也就是说,楚国人描述的结果是不现实的。围观者知道楚国人在说大话,就嘲笑他。请大家把围观者的这句话读一读,争取读出嘲笑的感觉来。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大家觉得楚国人听了这句话以后会怎样?

生:无话可说。

师:所以我们不要像楚国人这样说大话,否则就会被人笑话。

大多数学生都知晓自相矛盾的意思,但是,学生未必能够从逻辑的层面准确地说出楚国人错在何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自主发现楚国人自卖自夸的逻辑错误,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切实地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体验感,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教育专家温儒敏指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文字与汉语言的基础知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以思辨的视角学习成语故事,不仅可以了解故事中人物对话的内容,还能发现人物语言存在的逻辑错误,进而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思辨逻辑的力量。在教学中,笔者为学生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说一说具体情境下的语言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提出问题:“假如你是这则故事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你会怎样向围观的人群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一个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我的盾是盾中之王,我的矛是矛中精品,大家快来买呀!”教师继续提问:“你说的推销词和课文中的楚国人说的话有什么不一样呢?”根据笔者的引导,这个学生深思熟虑后回答道:“楚国人说自己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武器,能刺穿最坚实的东西,又说他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我专门夸矛和盾的厉害,没有具体说明厉害到什么程度,避免了相互矛盾的情况。”在笔者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学生的表达体现出严谨的逻辑思维,避免了故事中楚国人的语言逻辑方面的错误。

综上所述,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从具体的课文教学出发,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发现思辨性思维的特点,感受思辨性思维的逻辑性、准确性。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不仅了解了故事本身的内容,而且能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以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