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例谈

作者: 李永清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并创造性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从本质上讲,思辨性阅读较为理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分析、质疑以及批判等能力的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助推学生有效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整合教材资源,培育思辨阅读土壤

教材是最好的例子,也是开展思辨性阅读的主要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仔细挖掘教材中具有思辨阅读价值的内容,积极构建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开展思辨阅读。

1.挖掘教材语言,构建思辨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思辨的起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语言文字,尤其是课题、重点字词以及语句,构建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一课,教师可以根据文本中的句子“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有针对性地构建学习任务群,比如“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的古人是怎么使用火的”“火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加深对“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这句话的理解,为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创造条件。

2.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质疑是思辨的开始。如果学生不会主动质疑,全盘接受文本思想,那么思维能力必然会弱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批判,继而通过小组合作研讨等形式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思辨阅读品质。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针对文本中的句子“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认为“麻雀较小较轻,不可能像石头,这样的比喻不太恰当”。这就说明了学生已经对这个句子进行了思考。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可以构建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研讨,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交流,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辨精神。

3.探索群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统编教材围绕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进行双线编排,新课标也倡导大单元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锻炼思辨能力。比如,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为神话单元,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民间故事单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跨年级进行统整教学,构建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探讨民间故事与神话故事之间的异同,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体特点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辨意识与思辨能力,发展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优化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多元互动,通过优化学习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思辨阅读。

1.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学习任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任务设计需要紧扣学生实际,从他们最近发展区域出发进行精心设计,激发他们的思辨欲望。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课文中的‘剃头大师’‘害人精’这两个绰号分别指谁?这样的称呼好不好?为什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思辨意识。

2.结合课文题目,优化学习任务。课文题目是内容的浓缩。教师围绕课文题目设计学习任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锻炼思辨能力。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教师可以围绕课文题目设计学习任务“老虎是百兽之王,但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窝囊的大老虎呢?请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锻炼思辨能力。

3.结合单元主题,优化学习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人文主题设计学习任务。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童年生活”设计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文本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差异,锻炼思辨能力。

三、搭建交流平台,展现思辨阅读的精彩

相对而言,学生的思辨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教师很难对其进行量化。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外在表现,从侧面判断他们的思辨发展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能展现学生思辨发展的过程。

1.小组交流,锻炼思辨能力。当前,小组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多元互动的主要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提炼相应的思辨话题,引导学生通过辩论、研讨、复述等形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外显学生的思辨过程。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在天晴的时候》一课,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吟诵文本,然后要求他们开展仿写练习。在仿写结束后,学习在小组内诵读自己的作品,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自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

2.班级展示,锻炼思辨能力。除了小组合作,班级展示也是思辨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班级展示,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旁观”中发展思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班级展示的形式主要有角色扮演、分角色诵读等多种形式。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猫》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由阅读文本,赏析经典片段。在此基础上,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班上展示该小组的学习成果。有的小组成员围绕“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一段话进行品读鉴赏,指出这段话中“蹭”“伸”“跳”等动词非常形象生动,符合小猫的个性。在这样的班级展示活动中,学生不仅交流了学习成果,而且还展示了他们的思辨过程。

3.随文练笔,锻炼思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随文练笔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晰思辨的过程,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习作水平。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表达要素设计思辨学习任务“同样的一首诗,为啥父母的评价相反?你认同父亲的评价,还是母亲的评价?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组织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开展练笔活动,将自己的看法写下来。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题;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有效落实语文表达要素,发展思辨性思维,推促课堂教学走向精彩。

总而言之,思辨性阅读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整合教材资源,挖掘思辨阅读的着力点,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多元解读、多角度质疑,在帮助他们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作者简介: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