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
作者: 马敏建语文学科性质注定了语文教师要承担时代教育重任。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传播思想,更要担负塑造灵魂的重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关乎教育的根本问题。只有讲政治、有格局、敢担当、有情怀的语文教师,才能更加从容、更加自信地站上三尺讲台,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多选取优秀的革命传统文化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结合时事政治、热点事件,精心设计一堂堂切合语文学科性质的阅读教学课,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格。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也注意到这一点,选编了大量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优质文本。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搭建平台,构建多种语言实践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种下一颗品德的种子。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也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学科,而是要立足于本学科的特点与性质,要全方位分析,科学渗透,力争达到“知行合一、情意相连”的美好境界。
比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中有一些陌生的、带文言色彩的、不大好懂的词句。教学这部分内容,教师需要顺学而导,由学生自己提出有文言色彩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学生的阅读难点。比如,针对“家父”这个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面进行理解;针对“明理”这个词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拆字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针对“光耀门楣”这个词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图片,采用找近义词的方式进行理解。解决文言难点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教的是方法,学生由此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便能理解“撑腰”“主持公道”等词语的意思。
从周恩来生活的1900年前后的中国社会,再到我们今天,无论是暑期特大洪水肆虐,还是三年新冠疫情灾害,灾难挡不住人心的温暖,许多感人的画面让全国人民知道我们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我们并非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少年强则国强”。在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感恩祖国,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二、在古文研读中沁润情感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在小学古诗文中随处可见。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读顺、学会、悟透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抓住一个“磨”字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想要有一番成就必须经过磨炼。
又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师设计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把文言文读对、读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用“读”串联起了整节课,读的目的明确,有层次。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学情。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王戎的聪慧睿智。有关王戎的故事还有好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拓展阅读《王戎观虎》,进一步了解王戎的聪慧,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可以沁润学生情感。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论语》,深入理解君子的德行,进而严格要求自己,立志做现代的高尚君子。
三、在整本书阅读中涵养精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思想。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整本书阅读学习的任务群概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整本书阅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比如,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小兵张嘎》,篇幅较长,属于革命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以抗日战争时期为故事的背景,描写了少年张嘎在目睹奶奶被敌人杀害后,为了报仇毅然参加八路军,经过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的故事。这部课外阅读名著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组织学生课外进行整本书阅读,在帮助学生丰富课外积累的同时,也能从中感知英雄主义精神,体验浓浓的爱国情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习任务群入手,以周为单位,借助故事会、阅读分享会等形式,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让他们在阅读中涵养精神,收获知识。
同样,其他课外阅读名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比如,《三国演义》体现的是我国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如仁、义、礼等社会价值观;《西游记》体现了孙悟空等人敢于探险、勇于反抗、虚心求学的优秀品质。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整本书阅读的教育价值,可以通过导读、课本剧、故事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在实践活动中相融相生
新课标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语文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综合性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主题读书教育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相映生辉,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综合实践课“观察日记”,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田野,走进社会,像植物学家一样,留心观察生活,感悟“处处留心皆学问”蕴含的道理,用所学知识继续观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走近杰出人物,激励强国梦想”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手抄报,进一步了解杰出人物的故事,感受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同时深刻体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正是这些杰出人物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才实现了我们的“强国之梦”。小学语文教材里每学期都有综合实践课,教师不能光让学生在教室里看课件,而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走出校门,走入社区、社会,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变化,真正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用语启智,以文化人”,语文教师要在倾力提升自身思政素养的基础上亲近学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成长需求,让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富亲和力,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
作者简介: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麻乍镇红岩教学点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