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作者: 李海崇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一、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师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中的美育内容,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1.选择富含美育内容的课文

八年级上下册的语文教材中,不乏文字优美、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美育的载体。其中,在《背影》一文中,作者描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细节,展现了深沉而内敛的父爱,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学生阅读文本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意境,学生阅读文本,可以体会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宁静;在《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既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人性真善美的颂扬,极富美学价值;在《醉翁亭记》一文中,作者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豁达情怀,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学生阅读文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生的哲理。

2.分析课文中的美育价值

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这一形象成了亲情的永恒象征。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父亲动作的细腻描写,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通过这些文字,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与默默付出。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瞬间,进一步体会亲情的温暖与伟大,从而在心灵深处种下美的种子。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月夜美景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的“积水空明”不仅是对月光的生动描绘,更是作者内心宁静的反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月夜美景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与技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去表现美、创造美。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笔下的一幅理想社会图景,它不仅仅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人性真善美的颂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桃花源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美育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还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美育。

1.情境创设法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有效手段。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中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景象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那片世外桃源之中,直观感受自然之美。同时,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桃花、竹简等实物道具,布置一个小型的“桃花源”场景,让学生在课堂就能“走进”桃花源,亲身体验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在视觉和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意境之美。

2.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体会文本情感的重要途径。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沉父爱。例如,当读到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描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放慢语速、加重语气,让那份深沉的父爱在朗读中流淌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朗读课文,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变化来传达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在朗读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3.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交流、合作与探究的有效方式。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个学习任务,如“醉翁之意何在”“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有何特点”,等等。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发现文本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之美,还能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尊重、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创作相关的诗歌、散文或小品,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美的创造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课外拓展的美育实践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外拓展不仅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更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外拓展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

1.诗歌朗诵会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活动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挑选适合朗诵的诗歌作品,包括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和课外的优秀诗歌。活动中,学生可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朗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诵读的舞台,播放适宜的音乐,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通过朗诵,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在声音的起伏变化中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2.文学欣赏与创作

为了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文学欣赏与创作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片段或整部作品,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主题等多个角度进行欣赏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实践,如写小说、散文、诗歌等。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教师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并将其融入阅读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用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桃园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