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绘本阅读的有效路径

作者: 陈龚纯

绘本作为一种阅读载体,以图画为主配有少量文字记录故事,非常适合识字不多的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师将绘本阅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触发学生情感共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下文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绘本阅读的有效路径。

一、引导学生与绘本插图进行对话

与文字相比,图画更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绘本正是以更多的图画来描述故事的。在绘本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绘本插图开展对话,深入阅读绘本故事。

比如,《活了100万次的猫》是学生喜爱阅读的绘本,故事中的虎斑猫居然100万年都不死,其间它扮演过许多角色,先后成了国王的猫、水手的猫、小女孩的猫等。由于虎斑猫扮演的角色很多,学生表达能力有限,完整地讲述这些故事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插图讲述虎斑猫的故事,注意从画面中找到与虎斑猫对应的人物,要讲出这个人物是怎么对待虎斑猫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选择绘本中多个连在一起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熟悉故事呈现的模式:从“有一回,猫是( )”开始,到“()把猫埋到了( )”结尾。学生在阅读绘本中,不仅喜欢讲述故事,而且还喜欢演绎故事。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前半部分讲述虎斑猫扮演的许多角色,适合学生开展“演读”活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插图,如“猫是一个小女孩的猫”就有不少学生喜欢,毕竟生活中有许多学生喜欢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他们很容易从插图中找到一些熟悉的感觉。学生在“演读”插图故事时,把自己平时喜欢与小动物玩的做法、与小动物之间所说的话等内容加进去,能够使插图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二、引导学生找绘本留白展开想象

绘本中也存在留白现象。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绘本中的留白,通过展开想象进行补白,把想象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让绘本中的“文”变得丰富起来。

比如,《我爸爸》这本绘本,内容非常简单,一幅图对应一句简单的话,图和文都留下了空白,适合学生在阅读中开展想象活动。比如,“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傻事”的配图是:站立的爸爸左手藏在衣后,右手拿着一个竖立的棕色大刷子,而他的头发也变成了棕色的刷子竖立着。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做过哪些傻事呢?”从图上爸爸的外形特点看,爸爸的头发都直立起来了,成了刷子的模样。学生由此展开的想象有:一是爸爸是怎么让头发变样的,是自己用发胶把头发弄成这个样子,还是买了一个刷子形状的假发套在头上;二是爸爸把头发弄成刷子模样干什么,是他觉得刷子一样的发型很帅,还是用头发代替刷子去干除灰尘的活儿。从“做傻事”的角度看,学生一般会认为爸爸用头发代替刷子去除掉屋子里各个角落的灰尘,是既有趣又很傻的事情。

三、引导学生选绘本素材自主创编

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想,这些实际上就是绘本的雏形。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这一学习特点,让学生借助绘本故事中的表达方式,从教材文本中选择适宜的素材,以绘本的形式自主创编绘本,让绘本阅读助力文本学习,形成互补的态势。

如在识字教学中,一些汉字的最初写法就是人们依照事物的样子“画”出来的,这就是汉字学习与绘本阅读的相通之处。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汉字的特点,让学生努力探寻、发现汉字里隐藏的秘密,用自己喜欢的画法把汉字用绘本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金木水火土》的教学为例,教师先通过播放动画片让学生读读儿歌,了解基本的笔画“横”与“竖”,看清楚汉字“横”与“竖”最初的样子;接着,教师呈现“木”字最初的写法,让学生试着自己画一画“木”字,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木”,像发芽的树、开花的树、结果的树等,创编与“木”有关的故事;最后,教师让学生画一画与“金”“水”“火”“土”有关的事物,创编与所画对象有关的故事,形成属于自己的绘本。

总之,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引入绘本阅读,能够为学生后续开展讲故事、写故事打下良好的基础,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简介: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