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写联结中丰富个体语言经验
作者: 李世云引导学生主动进入积累、梳理和整合等语言实践活动之中,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的个体语言经验,这是培养他们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每个学段的具体要求为指引,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读写有机联结的语用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关注表达策略
入选教材的一篇篇课文,都有着独特的表达魅力。在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和探究、交流与分享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紧扣新课标的学段要求,围绕单元教学目标,从文本的诸多文学价值中筛选、提取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关注相应的表达策略,从而促进他们的阅读和表达活动走向深入。
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第一场雪》《白鹭》等课文,提出的学习要求有:“品味课文语言,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读出画面感”“把画面写具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学习实践活动,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景物的变化之美,注意把画面写具体,抒发自己的体验和情感。
二、品悟表达方法
教师梳理出单元的主要表达策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以单元内课文的表达策略为例子,引导学生去品悟作者表达的方法,解码语言形式的秘妙。
在上述单元教学中,笔者根据三首古诗、两篇课文的特点,设计了如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系列学习任务。
1.跟随作者的目光,按顺序梳理作者看到的东西,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种观察顺序。
2.与同桌分享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作者眼中景物的变化轨迹。
4.体会作者藏在文字间的情感,思考他们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笔者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将学生的阅读活动聚焦于“审美与鉴赏”层面,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本单元安排学习几种表达策略,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具体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地细化、落实学习任务。比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子任务。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的是哪一部分?
2.“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把下雪后的画面写具体的?
3.有的人说“如果你要写冬天,就不能只写冬天”。联系课文,说一说作者“写雪,却没有只写雪”的好处。
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发现课文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写作顺序,详细地写了“下雪后”的情景,而没有详写“下雪时”的情景,原因在于下雪时没什么典型的特征,更主要的是雪是在夜里下的,作者主要从听觉上来写雪下得很大。作者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介绍了雪后美丽的景色。“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词语让作者内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一下子就迸出来了。
此外,作者还写了孩子们“堆雪人,掷雪球”时的欢声笑语,这就让原本定格的画面动起来了。在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中,雪后的“粉妆玉砌”的景象变得愈加唯美。作者还觉得不够,接着又写了这是一场“瑞雪”的原因,表达出自己对来年的丰收充满了希望。通过深入阅读文本,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写雪,又不单单去写雪”的妙处。
三、内化表达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引导学生梳理出具体的表达策略之后,教师可以本着“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的理念,组织学生进行内化、迁移、创造性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为《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和“习作”板块的学习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诗歌、课文主要采用的是“从近到远”的写作顺序,这样写的好处是让读者也随着作者逐渐放宽视角,从局部到整体,丰富美的体验。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美景,调动他们的情感和表达愿望。如在学习《第一场雪》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我们这里经常下春雪的景象,引导学生由近及远、从局部到整体地去描述此情此景,表达那种“好不容易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冻死在春天里”的无奈;在学习《白鹭》时,笔者给学生播放白鹭列队静立的画面,让学生先观察一只白鹭,再观察全体的白鹭,感受这种观察顺序的层次美。
对于本单元中“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之美”的写作策略,教师可以借助《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板块的练习,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练笔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留于学生“写出来了”的层面,而要真正让他们去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比如,对于“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这个句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把这个句子写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写出了以下有代表性的句子。
1.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底的水草、小石子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近乎透明的水流像一面镜子,将上方的景物倒映得清清楚楚。
3.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棵水草在水中舞蹈的情景。
4.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蓝天、白云的倒影随着水波一漾一漾的,像一幅流动的风景画。
5.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它像一条透明的玉带,飘向远方,又像一块明亮的镜子,倒映着它周围美丽的世界。岸边的大树,横跨河面的大桥,桥上经过的行人车辆,天上的白云、太阳,一起倒映在这水中,仿佛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生机勃勃的风景图。
上述这些改写,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本单元“写具体、写出变化”的策略的学习情况,从前四句我们看到的还只是他们浅表层面的思考和表达,第五句就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一场雪》和《白鹭》两篇课文中的表达形式,已经被学生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句子中。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认真梳理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品悟语言表达的秘妙,于仿写借鉴中形成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生命活力和张力的学习,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简介:河南省济源市黄河路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