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
作者: 陈燕劳动教育,不是劳动技能的训练,也不是劳动实践活动,而是在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中去体悟“劳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劳动教育,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看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背景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和劳动有关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劳动教育应有的重视,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初中生的劳动意识,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二)初中学生思想现状的需要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道德品质、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劳动教育当然也包含其中。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感受劳动创造的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是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的,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很多名胜古迹都蕴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名胜古迹的文章。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这些文章,体会劳动创造的美。
以初中语文《中国石拱桥》为例,作者先简单介绍了石拱桥的相关知识,然后概括其特点。赵州桥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石桥,不但外形美,而且坚固,这正是中国古代石拱桥建筑的独特性。教师要据此紧紧抓住教材的主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对石拱桥的美的描述,进而引导学生在感受中国古代石拱桥建筑神奇的同时,也去体会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强化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二)体会劳动传递的情
虽然劳动教育可能不是作品要表达的重点或主题,但是这些作品却给我们提供了劳动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从文本中去发掘作品中的人物的劳动观念、劳动思想、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
1.教材中不乏歌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作品。这类文章以“小人物,大品质”的形式对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等高贵品质进行了讴歌,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台阶》里的“父亲”,《老王》里的“老王”,这些人物的身上,无不闪烁着传统美德和人性的光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劳动人民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英雄。在《台阶》这篇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父亲想要在村里修一条台阶,以此改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的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父亲这一劳动人民的形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感受父亲身上的劳动精神,体会劳动者的美。《老王》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质朴的车夫形象。老王在生活中是一个不幸的人,但他却很关心作者,哪怕是生命的最后关头也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他人。教师可以针对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表达的对老王的愧疚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形象,学习老王的优良品质。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劳动者的印象——这些劳动者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是他们身上的劳动精神却如同野草一般,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教材中编排了歌颂劳动光荣的作品。这类作品描绘了盛大的劳动场面,歌颂了劳动精神。比如,《台阶》《邓稼先》《驿路梨花》,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3.教材还编排了介绍民族民间劳动技艺的作品。这类文章通过对劳动技艺的介绍,充分地说明劳动可以创造美。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既懂得了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也产生了参与劳动、亲手创造美的欲望。比如,《核舟记》《苏州园林》,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美,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教材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渗透劳动教育。
比如,在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邀请相关人士进校园举办讲座,具体地介绍本地的文化遗产,让学生通过讲座了解当地文化,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付诸实践,宣传、传承和发展家乡的文化。
又如,在开展参观访问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参加劳动,感受劳动的辛勤、快乐,接受劳动教育。
(三)思考劳动蕴含的道理
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劳动,能够让学生重新认识劳动,端正劳动态度,强化劳动意识,促使学生养成乐于劳动的习惯。
以初中语文《敬业与乐业》为例,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内容,认识到劳动是神圣的,劳动人民是值得尊敬的,劳动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总之,通过语文学科教学对中学生渗透劳动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要持续地进行实践、探究及反思,以多种巧妙的方法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创新,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聊城市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