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辨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刘向

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不仅关乎语言能力的培养,更直接影响到其思辨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阅读作为获取知识、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设疑引导探索,激发思辨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设疑引导探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与思辨兴趣。教师在课前需要深入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巧妙构思,将复杂的文本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内核,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从而自发地投入更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中。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精心研读文本,洞悉作者关于勇气、挑战与成长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层次分明、逻辑紧密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最初会如此害怕那座看似并不高的悬崖?这种恐惧感来源于哪里”,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意识到恐惧往往并非源自外界的客观威胁,而是来自内心,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对未知结果的恐惧。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加贴近作者的心境,也促使他们开始反思自己面对挑战时的心理状态。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父亲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救孩子,而是选择用话语鼓励他自己下来?这种方法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教育智慧?”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父亲的行为中探寻教育的真谛,意识到真正的成长往往源于自我挑战与超越,而非他人的替代与庇护。这种教育方式,教会了学生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传递了一种信任与鼓励的力量,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难。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经历?你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在问题的引导下,有的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面临的挑战与克服困难的经历,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如何在父母的鼓励下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有的学生分享了自我激励、战胜恐惧的心路历程。

二、深度剖析文意,培养分析能力

深度剖析文意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的文字阅读,深入文本之中,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脉络以及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还需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与分析方法。通过深度剖析文意,学生能够逐渐构建起对文本的全面认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提出问题“文章中哪些细节描写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这些细节能如此打动人心”,引导学生放慢阅读的速度,用心去体会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学生纷纷沉浸在文本之中,有的被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深深地感动了,父亲那蹒跚的步伐、努力攀爬的模样,仿佛就在自己的眼前;有的则被父亲穿过铁道时的艰难动作深深地吸引了,那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艰难,更是父爱无声的展现。这些细节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们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而细腻的爱,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作者为何以‘背影’为题?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导学生将视线从细节转向整体,探讨文章的结构与主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背影”这一形象在文章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了一个个动人的瞬间,承载了作者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之情,象征着父亲无声的付出与牺牲,以及作者对这份爱的深刻理解。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背影》创作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家庭亲情在当时社会中普遍吗”,引导学生将文本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理解。这一问题的提出,旨在帮助学生跳出文本,从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作品的价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到《背影》创作于社会动荡、家庭观念发生变化的时期,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亲情永远都是人类情感的基石。

三、开展批判阅读,强化逻辑思维

开展批判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持有批判性的眼光,对文本内容进行审视,不盲目接受作者的观点与立场,而是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文本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论据来源及结论的合理性,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批判阅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分别代表了怎样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将焦点对准文中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闰土从童年时的活泼可爱到成年后的麻木迟钝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到阶级矛盾与人性扭曲的复杂性。其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文中的‘我’为何对故乡产生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变化是否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某种批判或反思”,引导学生将批判的目光转向文章的主题思想,促使学生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波动的原因。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中既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衰败景象的无奈与悲哀;这种情感变化实际上是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与批判。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还能学会如何结合社会现实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初中生进行思辨阅读,是提升其语文阅读素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施设疑引导、深度剖析、批判解读等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深入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南第二十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