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谈

作者: 唐莹

“素养立意”是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取向。基于新高考背景,高中语文教学要超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而注重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而应当依托教材中的相关篇目,有重点、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补充相应的篇目,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群文阅读不是将诸多的文本放置在一起,而是要聚焦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统整课程资源、素材等。实践证明,群文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

一、聚焦相同内容,引导学生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往往是基于相同内容的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是采用双线组元的,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语文要素。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聚焦同一个内容。教师可以从同一人文主题出发、从同一文体出发、从同一作者出发、从同一表达方式出发,选择相关的文本,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聚焦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文本引导学开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如从散文文体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赤壁赋》《前赤壁赋》《登泰山记》;从作者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赤壁赋》《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从主题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等。这样的补充性阅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如一位教师基于“赤壁”视角,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赤壁赋》《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从写景、叙事、抒情的视角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词赋在写景、叙事、抒情方面的异同;围绕“赤壁之景”“历史人物”“思想情感”,让学生展开深度的研讨,让学生感受、体验苏轼的旷达、超脱的人生哲学。在引导学生群文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撰写小论文《苏轼与“赤壁”》,让苏轼的形象实实在在地走进学生的心中。

教师聚焦一个内容引导学生选择文本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群文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设计核心任务,引导学生群文阅读

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核心概念”“核心问题”“核心任务”,整体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方案;通过设计核心问题、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同的文本进行思考、探究。教师要打破教材中的单元编排体系,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深度。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文体是“散文”,其中的现代文主要包括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三篇散文整合为一组,设计以下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整体性的探究活动:一是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二是说一说课文中抒情特色;三是说一说作者选择的景物、描绘的画面对抒情的作用。

教师设计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能促进学生对相关文本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群文阅读能让学生的语文文本思维变得更加多样,让学生的文本思维获得拓展、延伸。

三、开展语用训练,引导学生群文阅读

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语用训练。语用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应用,更是对文本写作方法等的迁移应用。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搭建语用平台,给学生创设语用的机会,引导学生掌握语用的策略、技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用迁移,彰显学生的语文群文阅读智慧。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命若琴弦》《合欢树》等篇章,引导学生阅读史铁生的群文。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课件呈现语用训练任务:阅读群文,写一篇读后感。在这样的语用训练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发掘史铁生作品的主题,解读史铁生复杂的精神世界,撰写阅读史铁生作品的感悟。一个学生撰写的文章是《论史铁生的零度写作》。这篇文章类似于文学评论,一方面分析了史铁生的创作情况,另一方面呈现了学生的阅读感想、感悟。学生认为,从《我与地坛》中了解到地坛给了史铁生写作、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从《合欢树》中读懂了“母爱和人性的温暖”,从《命若琴弦》中读懂了史铁生的“对生死的彻悟”。这样的语用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锻炼表达能力。

群文阅读,不仅是学生语文阅读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语文阅读的一种状态。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语文,更要引导学生用语文,打开学生的文本思维,催生学生的文本想象。

总之,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整合的眼光去观照,用整合的思维去考量,引导学生对群文进行整体性感知、归纳、评鉴,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此外,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还要依材而定,因段而异,顺学而教,因学而导,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