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训练策略
作者: 鲁娟语用能力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简称,阅读课堂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主战场”。学生在阅读中开展文本内容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表达方法迁移运用等实践活动,体现的正是有效的语用训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策略。
一、确定语用能力训练的重点
语用能力训练不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专利,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同样以语用能力训练为重点内容。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能力训练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是训练文本理解能力。小学阶段的阅读从字、词、句的意思理解开始,逐渐进入段、篇的内容与思想感情的把握。文本是语言文字的有机组合,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需要充分感知文本有机组合形成的语用效果。统编教材的编者在一年级下册安排的语文要素有“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方面的要求逐步提升,由词句理解,到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最后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语用训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锻炼文本理解能力。
二是训练语言积累能力。语言积累是伴随在阅读活动中的,即学生通过文本阅读,选择其中运用效果好的语言材料、表达经验等进行积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时,要从语言运用出发,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选择对自己语言运用有启发、有帮助的语言材料进行积累。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荷花》一课中的“一大幅活的画”,其中“活的”与“生动形象”“精美绝伦”等词语比,显得很直白、很普通,似乎不值得积累。实际上,作者用“活的”来形容一幅画,有着独特的内涵,更能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体现出画的不同寻常。这样的语言运用就是值得学生积累的对象。
三是训练迁移运用能力。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积累语言,还要灵活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值得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经验等,需要及时创设相应的语境,让学生迁移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经验。比如,《荷花》的第2自然段描写荷花开放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值得学生积累,教师可以创设表达情境:“春天里,一夜的细雨让桃树上开满了红灿灿的花朵……”学生在这样的表达情境中迁移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经验,才能逐渐体现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
二、关注语用能力训练的梯度
语用能力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持续开展有梯度的训练,学生才能拾级而上,提升语用能力。
一是重视有新鲜感的表达。统编教材的编者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出了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的学习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陌生的字词、特殊的语句,发现其中的新鲜感,思考新鲜感是怎么产生的。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持续关注有新鲜感的表达,就能够形成捕捉文本中有新鲜感的表达的意识。
二是聚焦很独特的表达。一篇新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是普遍的现象,很独特的语言表达在文本中就显得少而精。这种很独特的表达,不仅有着深刻的内涵,还有着奇特的句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聚焦文本中适合学生学习的独特表达,引导学生破译作者表达的秘妙,尝试迁移运用。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中,“我”到母亲劳作的工厂见到母亲抬头的场景描写,就是文本中最独特的语言表达,作者把母亲抬起头来这一简单的动作,分成“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望着我”三个部分,以电影的慢镜头呈现出来,写出了“我”的吃惊、震撼、疼惜、自责等复杂感情。学生通过品读、咀嚼、揣摩,破译作者表达上的秘妙之后,在写人物的习作中借鉴这一方法,就可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重点、有梯度地组织学生开展语用训练,才能达成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目标。
作者简介:江苏省淮安市安澜路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