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作者: 魏怀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深度学习理念,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与情感,借助高阶思维有效解决阅读中的浅层化、机械化等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整合学习,通过批判理解、知识建构、迁移运用等策略,形成解决阅读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积极参与突出主体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爱上独立阅读,在阅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针对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自我思考,开展自主探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提升阅读能力。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下人家》,有的学生在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时,认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算不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一是细读课文第5自然段,注意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形;想象你就是其中一个吃饭的人,这样吃着有什么感觉。二是探究“天高地阔地吃起来”除了吃桌子上的饭菜外,还会享受到什么呢?学生带着上述问题深入阅读文本,发现那时候的乡下人家在夏天很热的时候,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吃会凉快一些,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尽管吃下去的饭菜是一样的,但晚风、红霞、归鸟等自然风景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二、以勾连经验实现情境融合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很难理解文本中的一些陌生化的表达。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勾连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所在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时,觉得“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是一个有新鲜感的句子,但不知道新鲜感体现在哪一方面。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比较熟悉的有新鲜感的句式,如排比句,是用三个相同结构的句子集中强调某种情形,仿佛是一组“排着队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尝试分析这个句子的内容:“窗外”是范围,“十分安静”是整个句子的中心意思所在,剩下的三个句子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意思写的。学生把上述句子中的新鲜感与现实生活经验勾连起来,很快就认识到这个句子是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与“排着队的句子”有区别。

三、以多元思维整合学习资源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开展深度学习,需要高阶思维的运用,才能落实质疑、批判、鉴赏、思辨、创新等层次的学习。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课文所在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苏轼的诗句能够想象惠崇的画作中主要画了哪些景物?哪些景物是苏轼自己想象的景色?题画诗为什么要出现画面以外的内容?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需要借助形象思维完成,从中看出惠崇画面中最吸引人的景色;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需要先判断再提出支持的理由,体现的是抽象思维;针对第三个问题,学生需要深入分析题画诗中的画外内容与画作的联系,再探索题画诗与画的关系,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

四、以迁移运用走向知行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技能,在略读课文、课外阅读中迁移运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了让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预测方法阅读文本,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在老母鸡离开后小蜘蛛来之前,还有一个小动物小熊来求老屋,要求老屋帮帮它;请根据课文故事内容,想象小熊求助的要求是什么?是以什么理由求助的?之后的结果怎样?在这样的预测活动中,学生一方面需要对课文中老屋帮助每种小动物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基本段落表述范式;另一方面还要思考小熊这一动物的特点,进而确定帮助的时间、理由、结果等,使预测的内容能够有机地融入整个文本故事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深度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究中运用高阶思维解决问题,切实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本文系2024年度甘肃省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教师个人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之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Z(2024)GR0213]

作者简介: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