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结构的层次性与深度分析

作者: 王学松

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增强表达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高中语文作文结构的层次性与深度至关重要。层次清晰的文章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点。理解和应用作文结构的层次性与深度,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加注重技巧,提升整体写作水平。本文主要分析高中语文作文结构的层次性与深度,促进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在作文中提出有深度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一、作文结构层次性与深度的关系

作文的层次性指的是作文结构的清晰度和条理性。一篇具有良好层次性的作文,应该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清晰的表现。深度指的是作文内容的丰富性和思考的深入程度。深度体现在作者对主题的深入挖掘、论点的充分论证以及对细节的精细描写等方面。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结构要求。例如,议论文通常包括引言、正文(论点、论据、论证)和结论;记叙文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在实际写作中,层次性为深度提供框架,一个清晰的层次结构可以帮助作者更深入地探讨主题。深度会增强层次性的效果,当内容深入且充分时,层次之间的过渡和联系会更加自然和有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良好的层次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度,而深度的内容也可以使层次性更加明显。作文结构的层次性和深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作文的结构和质量,它们协同工作,共同提高作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二、提高作文结构层次性与深度的策略

新课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指出学生应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文学素养,并能够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同时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性。写作前,学生要明确想要传达的信息和写作的目的,确定文章的基调和结构;要拟定详细的写作提纲,列出主要的论点和支持论点的论据,这有助于保持文章的连贯性,突出文章的写作思路,确保文章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1.自主探究,分析作文结构

新课改形势下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和学习主体地位。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带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了解作文结构,形成对作文结构层次性和深度的理性认识。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优秀的作文范例,识别其结构的层次性,让学生尝试绘制作文的层次结构图,以视觉化的方式理解作文的组织方式。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学生认识到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文章结构严谨而富有层次,在文章的第1段,作者以比较的方式引入主题,表达了对北国秋天的向往和眷恋,与江南秋天的温和相比,北国的秋天显得更加清新、宁静且带有一丝悲凉之感;文章的第2段至第12段,是文章的核心,作者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展开对故都秋天景象的描述。从第3段至第11段,作者依据“清”“静”“悲凉”的特色,逐一描绘了故都的自然风物。例如,清晨的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的日常生活和秋日的果实等,通过这样的细腻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秋天的氛围。在文章的第12段,作者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颂扬秋天,尤其是北国的秋天,将其升华至一种境界。文章的第13段至第14段与开头呼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深切眷恋之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在主动分析中掌握了作者写作的层次性,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章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文章的深度,提高了理解能力。在自主梳理文章层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作者通过这样的结构,不仅展现了故都秋天的自然美景,而且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文化情怀和个人感悟。

2.合作交流,讨论写作技巧

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分享各自的写作技巧和经验,相互学习,交流如何构建有逻辑的论证,如何使用过渡句和段落来增强文章的层次性。

例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文章结构的层次性和深度,掌握写作技巧。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在文章的序幕中,作者描述了鲁镇年终的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的形象,为祥林嫂的悲剧提供了社会背景。作者通过倒叙的方法在开头就写出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为读者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祥林嫂命运的关注。接下来,作者写到了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写到了祥林嫂被卖改嫁,表现出激烈的反抗情绪;写到了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最终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文章的最后,作者再次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在交流探究中,自主梳理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3.案例分析,把握写作思路

在作文结构探究中,教师要利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的层次性和内容的深度,讨论案例中的成功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学会如何评价和改进自己的作文。教师可以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和清晰结构的作文作为案例。这篇作文可以是经典文学作品的节选、优秀的学生作文,或者是教师提供的示例,让学生仔细阅读案例作文,理解其内容、主旨和写作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作文的结构元素,鼓励学生思考引言是如何引入主题,吸引读者注意的;段落是如何展开的,每个段落的主题句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使用论据和例证支持主题句的;文章最后如何总结全文,结束语是否具有启发性或号召力。通过分析案例作文,学生弄清楚了作文的写作思路,在探究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结构是否清晰,段落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文章主旨的表达是否明确。

例如,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在文章开头,作者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哀悼,指出马克思的逝世是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的巨大损失;在正文部分,作者讨论了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贡献,即他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描述了马克思在革命活动中所遭遇的反对和攻击,以及他对这些攻击的态度;在文章结尾,作者总结了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者按照严密的逻辑顺序进行写作,首先表达哀悼之情,然后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马克思的贡献,最后总结马克思的精神和影响。在深度表达上,文章深入探讨了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展现了他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双重身份,以及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

4.思维训练,提高结构认知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教师要通过思维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结构认知能力。在作文结构探究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逻辑游戏等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化思维。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分析和综合来深入思考问题,增加对作文理解的深度。

例如,在学习《说“木叶”》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画出体现文章结构的思维导图,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在动手中更直观地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逻辑。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作者首先通过引言说明诗歌中的“木叶”形象,然后提出问题“为何‘木叶’比‘树叶’更受人们青睐”,探讨“木叶”的艺术魅力和“木”字的艺术特征;最后通过总结的方式表达了概念与形象的差异。学生在动手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成了学习主体,在自主探究中会更好地理解作文结构的层次性和深度,并将这些理解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文章中的清晰结构能够更有效地传达思想和信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结构的层次性和深度,不仅能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还能批判性地思考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宿迁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