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融通”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金晶

“学思融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状态、样态。其中,“学”是指学生语文学习的外显样态,诸如阅读、表达、交流等;“思”是指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隐样态,诸如思考、思辨、思量等。在“学思融通”的语文课堂上,“学”与“思”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中思”“思中学”。实践证明,“学思融通”的语文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

一、以“学”引“思”,让“学”为“思”提供外援支持

具有魅力的语文课堂应当是有语文味的,是“活的课堂”。教师要积极打造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学思链接”,让学生有意识地树立“学思意识”,自觉地在“学中思”“思中学”。“学思融通”的语文教学,能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

在“学思融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打开语文思维,与语文学习内容自然相遇,真正相遇,自己去思考、探究、发现。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摔跤》一课,这篇课文选自小说《小兵张嘎》,是小说中的一个片段,主要描写的是小嘎子、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场景。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阅读这篇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在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有哪些特色”,引导学生初读文本,并与文本进行互动、交流。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作者的动作描写比较生动、有趣,如‘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有的学生说“作者故意设置了悬念,将两人斗智斗勇的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有的学生说“编者在课文中配了插图,这样能让我们进行图文结合阅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想象小说中的一些描写”。正是由于笔者赋予了学生“学”的时空,学生自主地与文本互动、交流,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学”引“思”,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为学生的“思”提供帮助。在小学语文“学思融通”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有时候,教师还要打造学生“学”的平台,搭建学生“学”的支架,赋予学生“学”的机会,提升学生“学”的效果,促进学生更有质量、更有品质地“思”。

二、以“思”导“学”,让“思”为“学”提供内源支撑

思维是学生“学”的重要的内源性支撑,能提升学生“学”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思”,就难以有高质量的“学”。在小学语文“学思融通”的课堂上,教师要优化学生的“思”,让学生的“思”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被动转向主动、从低阶走向高阶;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之思做到“思之有序”“思之有向”“思之有理”“思之有法”“思之有创”。

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与思”的碰撞、“学与思”的交融的过程。当学生的语文之思遭遇困难、问题、障碍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引领、点拨,让学生突破思之障碍、思之困惑;要引导学生打通障碍点,梳理疑难点,积极主动地展开语文之思。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核心问题“西门豹有何过人之处”,并将这个问题细化为“你认为西门豹直接将坏人抓起来处死怎么样?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有何巧妙之处?西门豹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建构深层次的语文认知学习结构。在教学中,教师以“思”导“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以“思”导“学”,要求教师在培育学生思维品质上下功夫。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方向、更有目的。

三、“学”“思”融通,让“学”与“思”和谐共生

“学思融通”的语文课堂,“学”与“思”是相互支撑、和谐共生的。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的“学”,另一方面要催生学生的“思”,让“学”因为“思”而更加精彩,让“思”因为“学”而更加深刻。

“学思融通”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学”的起点,让学生的“思”切入学生的“学”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的“学”、驱动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有质量、有品质。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繁星》一课,为了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繁星的“爱”,笔者引导学生边学边思。一是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绪,引导学生体悟“爱”的情感;二是让学生拓展阅读其他的儿童诗,丰富学生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林焕彰的《夜晚的天空》,让学生体会不同文章中的“星星”,感受不同的人看星星的不同感受。

“学”“思”融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呈现立体、多维的样态。“学”与“思”有着内在的关联。教师要让学生的“思”具有层次性、逻辑性,要让学生的“学”具有主体性、价值性,让学生的“学”“思”具有灵活性、创造性。

“学思融通”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让学生学。在“学思融通”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思”的评价,让学生的“学”更有效果,更有质量;要强化学生“学”的任务的顶层设计,让多种教学目标在学生“学”的层面得到有效落实;要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学”的容量,蓄积学生“思”的能量,促进学生会学、善学、乐学,促进学生会思、善思、乐思。

[本文系江苏省盐城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小学语文‘学思融通’课堂有效教学的案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SRT-111]

作者简介:江苏省盐城市聚亨路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