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的思考
作者: 张卫慧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这一方水土更能使学生获得基于自己成长环境的宝贵资源,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以乡土文化资源为载体,沟通课堂内外,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开展有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和感悟能力。
我们常常提及乡土,乡土是什么?笔者认为乡土就是我们一直生活的地方,是我们对其寄予深厚感情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名人遗迹,将成为我们学习的最合适的乡土资源。当然,教师开发乡土课程资源,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环境的特点。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践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着眼乡土生活、乡土文化的探寻和挖掘,并将其运用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让源头活水丰富我们的课堂,丰盈学生的生命。
一、教学实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融入乡土文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得到拓展,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以教学《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自己家乡和范仲淹有关的资料,让乡土文化资源和文本学习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文本。
[课堂教学片段]
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写出了范仲淹的远大抱负,他的思想教育和启发了无数后人为祖国和民族的振兴去奋斗,去拼搏,我们也应该立志做这样的人!文章结尾“微斯人”一句可以删去吗?
生:不能删去。
师:为什么?它与哪句话有关?
生:与前面“属予作文以记之”有关。
生:与“谪守巴陵郡”一句有关。
师:你们说的有道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滕子京被贬,范仲淹为了劝慰勉励他,同时也是为了自我勉励,因而写了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师生一起大声读课文。
师:这样的一个名人,我们有幸能找到自己的家乡和他有关的资料。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一下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整理小组成员搜集的资料。
以下是小组1的交流。
生:家乡的“范公堤”是北宋范仲淹带领村民修筑的。古人登上“范公堤”东望,可以看见堤外有土墩七十余座,这些土墩远近相接。涨潮时,赶海人可以爬上土墩避险,这些土墩又叫救命墩。
生:宋代天禧年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范仲淹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修筑“捍海堰”。张纶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让他负责修筑泰州“捍海堰”。
生:“范公堤”位于东台、大丰、海安、如东一带,东濒黄海。
生:“范公堤”是江苏省黄海沿岸防风防海潮的堤坝。“范公堤”是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堤坝而命名的。
以下是小组2的交流。
生:元、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范公堤”多次维修。
生:在历代修建的海堤中,以范仲淹建成的海堤最为壮观,体现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后人为纪念范仲淹,把整个苏北沿海大堤统称为“范公堤”。
生:范仲淹曾任西溪盐仓监。当时,有人认为西溪地处海边,盐仓监官职小,劝范仲淹不要去赴任。他不以为然,毅然前往。到了西溪,他欣然写下了一首五言诗《至西溪感赋》: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以下是小组3的交流。
生:为了确定修建海堤的地址,范仲淹亲自来到海边勘察。由于旧堤已倒塌,不少地方溃不成形,难以确定海堤的具体线路。后来,他的女儿提议:“在海潮到来之前,发动沿海百姓把一担担稻壳倒在海滩上,海潮上涨后,稻壳随着潮水涌进来,潮水退了以后,形成了一条数百里长的黄色线带,就是海堤线路。”范仲淹采纳了这个建议,令民工沿这条稻壳线打上树桩,堤址就这样定下了。
生:我还了解到,范仲淹率领民工修筑海堤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大风大雨,越朝下挖土,沙越多,民工中有人开小差,不愿干了,范仲淹就冒着风雨,亲临工地察看,捐出自己的官俸,用作筑堤的经费。
生:我补充一点,范仲淹带领民工,经过近四年的努力,终于将海堤修筑好了。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了纪念他,老百姓就把这道海堤取名为“范公堤”。
师: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资料,对范仲淹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请大家具体说一说自己眼中的范仲淹。
生:他是一个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为国分忧解难的人,是一个有博大胸怀的人。
生:他为国为民的高尚节操值得我们敬仰。
生:范仲淹自立自强,懂得关心老百姓。
生:范仲淹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不计官职大小,忧国忧民。
师:学习了本课,了解了家乡与范仲淹的渊源,我们更能深刻体会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思想已经在我们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定会生根发芽,长成大树!
二、教后反思
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搜集家乡与范仲淹有关的资料,积累素材,将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实地考察,拉近了学生和生活的距离。这样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会让学生觉得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与自己身处的社会息息相关。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好地认识社会,建立起语文思维,培育乡土情怀。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乡土生活,聚焦特定文化现象,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梳理生活中的材料,将调查访问和书面学习相结合,寻找乡土文化中的学习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