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作者: 蔡剑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立足“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审美体验。审美化教学,可以濡染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以“美”统摄教学,具有较高的教学立意。
一、创设审美化教学情境
审美化教学,需要有良好的审美化环境。为此,教师要创设审美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幸福感。在审美化教学情境中,学生视通千里,思接千载,积极主动地深入阅读文本,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同学交流,在观点、思想、理念等的碰撞中,提升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创设审美化教学情境:一是创设外在性的审美阅读情境,优化学生的阅读条件,包括声音、灯光、颜色、氛围等硬性条件;二是创设内在性的审美阅读情境,主要是发掘文本的审美意味、审美意蕴。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木叶”蕴含的意味。为了促进学生的感悟,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树”“木”的形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漫谈”进行对比:“树”暗示着饱满,而“木”暗示着落叶的空间;“树”暗示着褐绿、湿润绵密、缠绵等,而“木”则暗示着落叶的微黄、干燥,有清秋的爽朗、空旷,给人一种衰败、零落之感,有一种离人的叹息,有一种游子的漂泊之意。在审美化的情境中,原本抽象化的文艺理论,能被学生直观化、形象化地理解。
创设审美化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审美阅读期待,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阅读欲望。审美化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兴趣,调动学生的审美鉴赏积极性。在审美化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个别化解读,让学生的文本审美鉴赏过程成为自我生命解放、生长、张扬的过程。
二、优化审美化教学方式
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美”的元素,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载体、媒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审美感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催生学生的审美想象。通过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是一个散文单元,教师应当紧扣散文的核心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情感品味。比如,针对文中的“心里颇不宁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心情会不宁静?是什么导致作者内心不宁静?文章写作的个人背景是怎样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文章写作的情感脉络是什么?文章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鉴赏“故都的秋”的清、静、凉,感受、体验故都的秋之“色”、秋之“声”、秋之“味”,比较“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异同,通过朗读来品味北国的“秋味”,感受作者在文本中的字里行间抒发的“故都之秋”的氛围之美、眷恋之情,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中“我”与地坛的关系,探究文中“我”的心灵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架构散文审美的支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鉴赏散文的语言美。
在审美化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出发,珍视学生独特的审美化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审美化阅读思维,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点燃学生审美化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感受、体验文本的思想之美、情感之美。
三、丰富审美化教学评价
评价是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视角,开展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评价。审美化教学评价,不仅要优化评价的内容,更要丰富评价的形式,让评价成为驱动学生语文审美化学习的动力。
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变形人生”,语文要素是“理解不同作家展示的不合常情的人物形象”。这一单元的主要篇目有《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虚构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审美化解读,提升学生对社会现实进行判断、思考、分析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思考、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比如,教学《祝福》,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文本解读时,往往会贴标签,引导学生将小说的写作意图、写作旨趣定位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这样的一种解读,难以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从小说本身的故事内容出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谁是凶手”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价值观、社会风气、人物动作细节等方面进行解读。在引导学生审美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小说,积极探寻小说中“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在解读小说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立足于悲剧母亲的视角;有的学生将《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如“鲁四老爷与别里科夫”“祥林嫂与别里科夫”“柳妈与别里科夫”等。人性化的评价,催生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丰富性、多样化的解读。
审美化教学评价是一种具体的评价,也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生的语文审美化解读全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引导学生通过梳理、赏读、思考、探究、互动等方式,提升语文审美化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不仅要注重学习资源的利用、学生的语文素养表现,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审美化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鉴赏力、判断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