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识字教学要彰显“文化味”

作者: 施大为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悠久、内涵深刻的特点。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要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让学生在认识汉字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汉字的源头,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初步感知汉字里隐含的文化,帮助学生利用汉字规律开展多样化的识字活动,提高识字效果。

一、识字准备关注“文化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准备,主要是教师在备课中对识字教学的设计,包括课前的课件制作、资源运用、方法选择等。

一是关注汉字的字形变化。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识字板书采用的是“小黑板”+“田字格”,而且只能呈现生字本身,学生能够学习的就是读音、笔顺、组词等固定的内容;教师想展示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只能用粉笔逐一画出来,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师的识字教学提供了呈现字形变化的便利条件;有了“互联网+”的帮助,教师在备课时,对于需要通过展示字形变化学习的汉字,尤其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等,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够轻松完成相关课件制作,既能体现识字课的文化味,又能满足学生弄清楚汉字来龙去脉的学习需求。

二是关注汉字的文化资源。汉字中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字形变化上,还体现在字音、字义的发展变化上。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汉字的所有变化都需要学习,教师在教学准备时需要从大量资源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文言文,教师应该相机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为了避免枯燥、单调的知识讲解,教师需要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如适时播放讲述汉字文化的视频、纪录片、专题片等,让学生从中感受丰富的汉字文化,激发学生在课外自主利用文化资源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识字方法凸显“文化味”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运用体现汉字构字特点的识字方法,如主题识字、字理识字、习俗识字等,让课堂呈现浓郁的汉字文化味。

一是以主题识字凸显“文化味”。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编者在一些识字课文中采用了主题识字的编排方式,让学生感受汉字中的文化味。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田家四季歌》,编者安排了“麦、苗、肥”等15个生字,在课后练习2“读一读,记一记”中,安排了四个季节中的主要农事活动,包括“播种、插秧、耕田、采桑、除草、割麦、打谷、积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其他农事活动添加在“积肥”后面。学生在《田家四季歌》的识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就含有农耕文化知识。

二是以字理识字凸显“文化味”。字理识字是一种科学识字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汉字的构字特点、规律进行识字,从源头上解读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学生对汉字文化的了解。在一年级上册识字课《日月明》中,编者安排学习的会意字 “明”“男”“尖”“尘”“从”“众”“林”“森”等,都适合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进行学习。以“尘”为例,“尘”字可以拆分为“小”和“土”,学生都很熟悉它们的意思,再把“小”和“土”合起来,联系生活常识理解“尘”的意思——尘土、灰尘。学习文本中的生字,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

三是以习俗识字凸显“文化味”。在识字教学中,还有一些汉字是体现生活习俗的,如传统礼仪、风俗习惯等,也包含特定的文化意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相关字词学习中,感知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课《传统节日》,编者安排学习的生字中有“宵”,从形声字的角度看,学生认识这个“宵”不难,但是需要联系节日来源、习俗才能理解它的意思。从节日名称的角度看,“元宵”既是一种节日的专有名词,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汤圆是大家更普遍的叫法,含有团圆美满的寓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人们在元宵节观灯的习俗。在学习“宵”字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味”。

总之,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通过主题识字、字理识字、习俗识字等方法体现汉字的文化意味,让学生在识字中逐渐积淀传统文化基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