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活动的实施路径
作者: 刘燕想象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发展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抓手。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想象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要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结合编者意图,积极探索想象活动的实施路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在想象画面中指向理解
想象画面出现在教材中多个单元表述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中,如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读句子,想象画面”,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相对于文字表达,画面能够给读者带来直观、具体、生动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围绕词句想象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燕子》,课文第4自然段中的描写:“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学生读起来好像看到小燕子在眼前表演一样:燕子飞远了,小圆晕还在荡漾着;学生还没有回味过来,小燕子又神奇地在水面“点”出了小圆晕。一边读一边想象着这样的文字,学生都分不清是喜欢小燕子,还是迷上小圆晕了,但是能够从中理解小燕子飞行的特点——既轻盈又迅速。为此,笔者创设真实的情境:播放蜻蜓点水的视频,让学生比较、想象,再说说自己的表达并互相评价,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在诵读想象中关注表达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诵读中有活跃的思维相伴,包括想象的全程伴随。对于需要开展想象活动的诵读内容,教师应以此作为表达训练的抓手。
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葡萄沟》,课文主要介绍新疆吐鲁番一个出产水果的地方叫葡萄沟。学生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就会产生对各种水果美味的想象。笔者通过课件依次呈现课文中写到的水果的精美图片,比如,学生看了杏子的图片,笔者让学生说说朗读“五月的杏子”时产生了哪些想象。有的学生说“五月的杏子,黄黄的,软软的,甜中带一点酸味,我吃了还想吃”。这样的想象使得诵读变得有魅力,学生越读越爱读,每次都能读出新滋味。
三、在丰富想象中拓展思路
想象在习作中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比如,激发兴趣、丰富素材、突破方法、拓展思路。从拓展思路的角度看,丰富的想象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多样化的表达素材,使学生摆脱惯性思维的限制,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给习作带来新的变化。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师让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奇特想象,思考想象的产生、发展变化与结果,从中提炼开展奇特想象的方法与路径,变成自己想变成的样子,经历自己不曾想到的变化,获得最奇妙的结果。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在习作“奇妙的想象”中,即使选择的题目是相同的,像“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展开的想象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针对小土豆“滚”的目的地,有的学生想象小土豆滚到了月球上,有的学生想象小土豆滚到了老虎的耳朵里,还有的学生想象小土豆滚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上。小土豆到的地方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学生把这一切想象出来后,习作思路也就得到了有效拓展。
四、在留白想象中体现创意
教材的文本中,作者往往留有大量的留白。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时,就需要开展想象进行补白。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其中,“日长篱落无人过”这句诗说的是初夏时节乡村里的一种景象,留下的空白是“人都去哪儿了”,笔者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有的学生说初夏时节农活太多,人们早上就出去干活了,在外面一干就是一整天,晚上才回家;有的学生说初夏时节地里的杂草生长快,大人把孩子也带去拔草,热闹都在地头上了,村里反而静悄悄的。这两个想象尽管都强调初夏时节农事忙,前一个想象是从时间安排上说的,后一个想象是从人员活动上说的,体现出创新意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想象活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想象活动与语用训练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南起步区崔寨街道办事处萃清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