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语用理念,夯实单元要素

作者: 张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方面明确界定了语文课程性质,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真正使语用教学摆脱了单一习题训练的尴尬地位,并上升到与阅读教学同等地位。对于学生来说,语言文字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技能类型,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反复训练。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人文情感体验,却多少忽略了语用训练,这是本末倒置的。

何谓语用?通俗地说,也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基于阅读的语用理念渗透,意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减少教师机械讲解,而把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感悟,自己品析,在加深感悟理解的同时,有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注重语用教学,充分发挥教材例子作用,引导学生从中感悟言语表达技巧,并进行迁移训练,助力他们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对话,有效巩固落实单元要素。本文结合实际,浅析小学阅读教学中语用理念运用策略,以供参考。

一、与学生对话,推进语用训练,渗透单元要素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对于语言运用来说,最终效果还是体现在学生身上。因而所有的语用训练,都需要学生来读,来说,乃至来写。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用训练之中,才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遗憾的是,当前虽然不少教师也渗透语用教学,但多是学生被动参与。只有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对话,在唤醒他们生活体验的同时,着力通过语用训练,渗透单元要素,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接住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要素,编者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中借助泡泡批注的形式进行提醒。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调动学生感官,借助表格形式,组织他们进行语用训练,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重视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相关语用训练,促进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

比如第4—6小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表格,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梳理填表,理解关键词语,从中渗透语用训练。这样不仅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进行语用训练有效迁移,引导学生学习言语表达,感受文本独特魅力,有效避免语用训练模糊化、模块化,为单元要素落实创造条件。

吴忠豪曾经说过,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作文能力、说话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这有个前提,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主动与学生对话,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能借助语用训练有效落实单元要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语用训练,不一定局限于写,还可以是读,或者是说,形式多样,关键是要给学生搭建言语运用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与文本对话,推进字词品析,理解单元要素

统编教材所选文本,也许不是最优美的,却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可以说是言语运用典范之作。与文本对话,不仅限于文本信息的提取、情感的体验,还在于言语表达方式的体悟。其中字词品析,也是语用训练中的重要形式。毕竟前面已经提到,语用训练方式是多元的,不仅仅局限于习题训练。基于语用理念的阅读教学,更要借助多元的语用训练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在提升阅读质量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成尚荣曾经说过,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这里的“语”是指语言,而“文”却是写作,两者都涉及语用训练。研读统编教材,发现其中不少文本中所涉单元要素都是指向表达内容。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字词语句感知文本魅力,实现阅读目的,继而借助语用训练,推进读写结合,帮助学生获取言语表达技巧,从中获得阅读感悟,实现言意兼得。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优美的生动语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关键语句,尤其是优美语句,借助语用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品析鉴赏,提升他们言语表达素养。比如第一小节,一共只有三十余个字,但是言语表达却极为简练优美,寥寥几笔,已把燕子美丽可爱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紧扣第一小节,通过构段分析,借助表达技巧,推进词语品析鉴赏,帮助学生在更深层次体验“体会优美的生动语句”这一单元要素。

在这一自然段中,“乌黑发亮”写出了燕子的羽毛之美,“俊俏轻快”写出了燕子翅膀的轻灵,而“剪刀”则写出了燕子尾巴的形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这一小段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替换,或者删除,然后再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引导他们在更深层次理解作者词语表达之精妙。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词语的内涵,进行词汇积累,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文本,进行词语品析,理解单元要素,进而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与作者对话,推进情感积累,巩固单元要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指言语表达技巧。这在统编教材中主要是通过单元要素进行体现的;而人文性,却更多指向情感。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上,就是情感目标。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文本表达言语内涵,主动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通过换位思考方式,进行时空穿梭,在更深层次与作者进行情感互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实现情感共鸣,为单元要素巩固理解创造条件。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要素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对而言,该要素较为抽象,缺少具体的标准与载体。联系该单元的《祖父的园子》这一课,虽然言语平实,却是作者萧红真情实感的流露。由于学生与作者所处年代相距甚远,因此单纯依靠文本进行情感对话,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言语描述方式,引导学生反复品析,并且通过复述,感知作者与祖父之间的深厚情感。比如品析文中“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这种反复句式,可以先鼓励学生与同桌合作,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一方面体验作者对祖父的依赖,另一方面加深感知文本表达技巧。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结合文本之后的“阅读链接”,通过感知作者内心真情流露方式,体验文本表达情感。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拓展,鼓励学生参照文本表达技巧,畅谈自己童年趣事,以此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换位思考,主动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感知作者童年生活,体验作者情感流露。这样层层推进,不仅可以实现情感积累,而且还能有效巩固落实单元要素。

采用绕口令的形式,进行句式重复,作者不仅是在描述童年生活,更是在表达情感。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以及祖辈生活的画面,有效帮助学生在更深层次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进行课文探究。进行语用训练,实现语用与人文共生、情感与技巧共存,不仅可以较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还能推进语用教学深度开展。

四、与生活对话,推进训练迁移,内化单元要素

生活大语文,语文小生活。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但从当前来看,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教师过分注重学生书本知识的积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他们语文生活的实际运用。这里教师需要明白,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其目的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以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教师要有生活意识,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与生活对话,为课堂注入生活元素,并进行迁移训练,帮助他们内化单元要素,实现语文知识建构。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尽可能地呈现与文本内容有关的生活画面。如有可能,也可以通过家长微信群进行素材征集,以便能够较好地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他们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思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相关表达技巧,锻炼言语思维,而且还能借助随文练笔,进行语用训练迁移,助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要素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的“写一种事物”,大多是指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学生熟悉的事物。而要写好,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与生活对话。比如该单元中的《白鹭》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相关语句进行品析,并且引导学生想象,从中感知白鹭形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有效想象,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充分与作者进行对话,理解作者对白鹭那种深厚的情感。

教师应该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思考的时间,引导他们主动阅读文本,进行深入体验,尤其是关于白鹭相关语句的描述,鼓励他们联系生活,发挥想象与联想,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事物。这种形式,既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能较好地贯彻落实单元要素。学生对此也是兴趣高涨,借助随文练笔形式,可以较好地与作者对话,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情感。不过,针对随文练笔,教师要把握时间,紧扣关键句式进行语用训练,以期帮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内化单元要素。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语用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巩固落实单元要素,而且还能推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要高度重视,并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氛围,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语用训练,以语用训练、字词品析、情感积累、训练迁移等策略,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以期有效巩固落实单元要素,为其语文素养综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2021年度一般课题,课题名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重构策略研究”,批准文号SCJG21A199]

作者简介:四川省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