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抓细节悟真情
作者: 沙鲁丽母爱柔静如水,父爱深沉如山。而在吴冠中先生的记忆中,父爱犹如那一叶扁舟,载着沉沉的思念,飘进了他的梦乡。往事如电影般闪现,一幕幕的场景在梦境中铺展开来。
《父爱之舟》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刚刚梦醒”开始,回忆了与父亲之间的往事,以“醒来,枕边一片湿”结尾,首尾呼应。用“姑爹的小船”将七个场景串联,讲述了父亲用小舟带着我一路求学,从初小到高小,记录了很多看似平凡的琐事。文中提到吴冠中小时候家庭困难,父亲对自己极其吝啬,对“我”却很大方,为“我”买枇杷,加钱给“我”换好房间,给“我”买热豆腐脑,糊万花筒,背我上学,粜米凑学费,缝被铺床,等等。平凡的琐事,却以小见大,愈加凸显父爱的伟大。课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质朴平淡的语言,饱含了吴冠中先生与父亲之间真挚朴实的情感。梦里场景的点点细节和无处不在的父爱,如涓涓细流,流淌进读者的心里,缱绻不散。
《父爱之舟》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所在单元提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作者在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后,再回首看往事,其中所含情感是五年级的孩子所难理解的。那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浓浓父子情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学生要想通过平白朴实的语言,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父爱,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细节,细细咀嚼。学生掌握了抓住细节的悟情之道,也就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长文短教,聚焦场景
教学长篇叙事散文,要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内完成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难点,就必须要长文短教,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最大的价值。
在教学《父爱之舟》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通读完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段概括,把目光聚焦在吴冠中先生梦中的场景上。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概括出作者通过梦境呈现了成长路上的七个场景:卖茧买枇杷、加钱换房间、逛庙会时买热豆腐脑、背我上学、凑钱缴学费、撑船送“我”考试、缝补棉被。文章长,场景多,有限的课堂做不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课文重点场景,感悟文中情感。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姑爹的小船”为主线,让学生找到文中写到小船的段落,引导学生聚焦到文章中提到小船的几个重点场景。
二、抓关键词句,悟细节之情
立足课文中的重点场景,“父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让这“父爱”丰富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感人至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这些场景,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来体会文章中细节对人物的刻画,感受父亲细腻而深沉的爱。在课堂上,笔者是这样做的。
1.明确细节概念,由扶到放
这里所指的“细节”就是“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人物性格或者事物本质特征的细微描写”。在教学中,笔者先扶再放,先带领学生明确文章中细节描写概念,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抓住细节体会人物情感。
由小船串联,学生找到第一个重点场景“加钱换房”在课文第三自然段。五年级的学生读完后不难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爱和作者对父亲的体谅。紧接着教师追问:“你从这段话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爱?”学生很快会关注到这一段描写,“我们”住“最便宜的小客栈”,“平时节省到极点”的父亲在“我”被虫咬后“心疼极了”,可以加钱换房时“父亲动心了”,可见父亲对自己很吝啬,对作者却很大方。在老师的带领下,这些细节很快被抓住,学生在此基础上悟情,此时老师以扶为主。然后从这一场景拓展开来加深理解细节概念,接着提出问题:“你还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看出了父亲对自己节俭对孩子很大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不难找到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在热闹的庙会上父子俩吃“冷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又带“我”吃了一碗“热豆腐脑”,可父亲就是不吃。这一冷一热的对比,深沉的父爱就从质朴的文字中流淌出来,浸润心灵。细心的学生很快也会找到文章第五自然段的一处细节描写“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同样能够表现出父亲对自己的节俭。品析文本,离不开整体,从点到面,教师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这一句话所在的场景——父亲背我上学。有了前面的铺垫,读完第五自然段,学生很快就能抓住这段关键词句:“扎紧裤脚”“一双深筒钉鞋”“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等等。细细品读,这一处细节描写,极度节俭的父亲在雨雪天,背着我艰难地行走的形象就跃然纸上,父亲这一“背”的分量和含义留在了学生的脑海深处。课堂至此,由一个场景引出细节描写的概念,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再找出文章中其他类似的细节描写,加深理解,由扶到放。
2.想象画面,丰富细节
明确了细节描写的概念,后面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以父亲和小舟为线,学生还会找到第八、第九自然段的场景。在教学第九自然段,父亲缝补棉被的场景时,学生很容易抓住“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来谈父爱。教师用“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抓住“背影”这个意象,带领学生聚焦特写镜头。
生:这是一个佝偻着的背影,时不时地还传来几声咳嗽,咳嗽声带动父亲的背颤抖起来,越发显得背影的矮小。可就是这个矮小佝偻的背影,在我的心中却越来越高大。
学生通过想象,丰富了场景中的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就理解为什么“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3.回顾全文,场景交融
“缝补棉被”这一场景在文章结尾,这一自然段具有收束全文,升华情感的作用。此时教师应抓住这段话“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进行教学回顾。教师提出问题,用“虽然……远比不上……但……”造句。这里的造句练习是引导学生再现梦中的场景,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
生:虽然父亲买的热豆腐脑远比不上鱼肉的美味,但却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食物。
生:虽然父亲糊的万花筒远比不上其他玩意儿来得精致,但却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生:虽然父亲缝的棉被远比不上买的厚实,但却是我拥有的最温暖的棉被。
梦中的场景交融在一起,学生的情感一层一层递进,透过文字,那种无言的父爱感染着每一名学生。文章最后作者发出感叹:“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父亲用这条小船载着作者驶向一个又一个人生站点,船易画,但这只小船承载着的父亲的爱,又怎么能用画笔轻易地描画出来呢?
《父爱之舟》一文朴实无华,作者追忆往昔细碎的往事,父亲对孩子细腻深沉的爱藏在质朴的文字里。教会学生抓住重点场景中的关键词句去品细节,想象画面去悟感情,在场景中去体会细节中蕴含的情感也就有法可循。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西平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