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阅读深度 引发情感共鸣
作者: 焦莉阅读期待,就是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图示,具有潜在特质。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不管是阅读之前,还是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生成既定的阅读图示,是以其已经具备的审美能力、阅读经验等而形成,这就是阅读期待。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期待,就能够有效激活其阅读热情,形成积极有效的阅读场,使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和作者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一、基于文本标题,把握文本主旨
标题是文章的文眼,也是阅读鉴赏文本的关键突破口。高中语文教材所编排的每一篇文章,其标题都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或者直抒胸臆,或者简单含蓄,可以透过标题,窥探作者的内心,把握文本主旨。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关于标题的拟定,大多经过深思熟虑,或者为了体现其文学性、准确性,或者是要给予其独特的含义、情感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替换标题的方式,触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以此打开阅读鉴赏之门。
以《想北平》为例。如果将题目替换为《写北平》,是否可行?在这篇课文中,呈现出了北平的诸多特点,例如动中有静、花多菜多果子多等。如果仅以这些方面来看,替换标题之后并不会对主题产生显著的影响,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偏离,但是,我们需要关注其中的细微差别,而这才是文章所渴望展现的本质的东西。通过讨论,学生发现“想”这个字明显具有突出的主观情感色彩,文中虽然大部分描写的是北平生活中的内容,但是针对这些内容的描写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特别是一些细小且普通的事物,更能够展现作者对于北平的热爱之情。所以在这篇文本中,“想”所体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是对内心的触动,但是如果换成“写”字,就过于客观过于理性,难以展现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有学生想要换成《北平之恋》,但是在经过反复讨论和思考之后,学生发现改成这一标题之后与老舍原有的精神、气质不符,与文本质朴、真诚的意愿不符。推而广之可以发现,通过类似的替换,探寻细微之处,是展开深度教学的有力抓手。例如《一个人的遭遇》,可以对比另一个译本《人的命运》以此展开深度阅读。在鉴赏国外小说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标题的不同译本,以此展开对比阅读,也是一个有效的路径。
通过替换标题这种方式,使学生获得个性化感悟,体会语言的美学意义,这一点在高考题中也屡见不鲜。以2019年为例。高考节选了一段《呼兰河传》,所考核的重点就是拟定标题。题目具有典型的开放性,而且分值很高,设置此题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展开深度品读鉴赏,由此才能真正把握其内核,才能选择正确的标题,如果以考试成绩来看,属于探究级别。
二、引导对比分析,分析文本内容
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表达需要,有时会体现具有独特性的标题,例如词语组合出现了错位,表达方式不同于常等等。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些标题,特别是其在逻辑上的不同点,以此追本溯源,感受作者如此设计的真正原因。
例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三要素,就此提炼出关键情节“爱斯梅拉达的水换来卡西莫多的泪”。这样就找到了合理有效的突破口,能够就此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阅读。
师:在这篇文本中是用爱斯梅拉达的水换取了卡西莫多的眼泪,但是标题却是以眼泪换水,可能编者的才学不如雨果,但也并非泛泛之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简单的逻辑错误呢?
生:这个眼泪所代表的是觉醒之泪,而水应当体现的是感恩之心。
生:“水”所体现的是普通民众的觉醒,由此也可说明水和泪所换取的是普通民众的一眼涌泉。
生:我们所创建的专题名为“一滴眼泪里的人性世界”,所以,编者的这种设计是为了展现“眼泪”对人性所具有的极强的感染力。
对于外来文本来说,很多都呈现出典型的逻辑思维差异,可能是译者作者有意为之。与上述案例相似的标题非常普遍,特别是诗歌文本中,其语言更具有变形性,在标题上不会特别关注严谨的逻辑性,但是其中所阐释的思想内涵以及情感都可以通过严密的逻辑进行表达。所以,在诗歌教学实践中,也可以选用此法,落实对文本探究的深刻性。
三、融入文化元素,辨明文本本源
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文本大都蕴含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但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文化氛围、文化现象等,再加上很多文化距今时代久远,其所代表的含义也已经逐渐模糊,所以,探寻文化之正也是解读文本深意的一大举措。
1.解释文化现象,丰厚文本底蕴
文化现象,是民族在思想以及精神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和积累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特指的表达方式。把握文化现象,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使其直达文本内核。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的过程中,可以紧抓两块玉实现深入阅读。在传统文化中,玉有着丰富的含义。在这篇课文中,玉珏为圆形,边上有个缺口,其所指代的是决断。如果从这个意义层面来看,刘邦此时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结合了教师的讲解以及文本注解之后,能够立刻将学生带入紧张的氛围中。刘邦也带了一块玉,非比寻常,想献给项羽。在王侯之间相互赠送玉璧,所代表的不只是礼仪,也说明大家地位相等,但是相比较来看,刘邦和项羽地位悬殊,赠送玉璧不仅能够彰显其野心,还能够与前文“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等言语截然相反。真正送玉的这个行为也是由张良代劳,但是项羽却收下了。通过这两块玉揭示文化现象,也可以促进深层解读。
文化现象,所涵盖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婚丧嫁娶、姓氏排名以及礼制规格等等,这些都是展开深度教学的有力抓手。如《鸿门宴》中座位方向、位次尊卑等,针对这些方面的解读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再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其中的建筑格局、房间布局以及所挂的匾额文字等,也是建立深度教学的有力探寻点。
2.借助典故名言,丰盈文本内涵
历史典故常常体现了文化的丰富性、凝练性以及深刻性,所以想要开展深度阅读教学,首先需要对历史典故拥有正确的把握。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了较多的历史典故。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准确把握其出处和内涵,以此探究不同典故的共同点以及用意。特别是刘义隆、佛狸祠等,需要深入解读,反复品味,这样才能精准把握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主旨以及内涵。
例如,在教学《金岳霖先生》的过程中,我引入了一句名言:“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学生深受启发,将先生的生平经历与西南联大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等关联在一起,实现了深刻的阅读和品鉴,也收获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纵观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现象、典籍以及经典名句等层出不穷,其中饱含意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发学生的关注,还要深挖潜藏于其中的深刻含义,使其为深度阅读提供有力帮助,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的阅读教学。
总之,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可以有效把握学生的阅读期待,建立相应的文化场,使学生能够置于其中,促进思想和情感层面的交流,就有助于主动建构宏观的阅读系统,也能够实现更深入更深刻的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十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