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文教学中的“导读”艺术
作者: 陈瑜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阅读教学的文本编排分为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两部分。除了教师的教读,学生的课堂阅读很重要的一部分,或者说更重要的一部分是“自读”。之所以说“自读”更为重要,是因为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既考查了学生对教读课文写法的掌握情况,也体现了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把握好自读课文的教学节奏,有时把它们和教读课文一样,以条分缕析的方法详教,有时又把它们当作课外阅读忽略不教或者一笔带过地浅教。这样的结果,往往使这些自读课文成为教材中的“灰色地带”,未能发挥其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作用。
因此,区分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教学功能差异,设计适合自读课文教学的特色化教学方案,促进自读课文在阅读方法运用方面发挥实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发挥“导读”作用,在自读教学中成为穿针引线的线索人物,在阅读障碍时成为思维启发的揭秘人物,在阅读发现停滞时成为推波助澜的深度阅读引领人物。
特级教师、江阴市教研员徐杰老师的《昆明的雨》一课,为我们提供了自读课文学生自读、教师导读的优秀范本,为教师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点、启发学生思维点、生成学生感悟点提供了教学范例。
一、引导学生发现关注点
徐老师对课文关注点的引导是通过三个步骤完成的。
环节一:初读,技经肯綮
静静地读书10分钟,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这个字或词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学生读书后交流:想念、雨、情、喜爱、美……
教师归纳:“雨”是对象,“美”是特征,“喜爱”和“想念”是情感。读一篇自读类的散文,抓住这三个主要的方面来理解就够了。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整体关注。在阅读之初,给予了学生一个阅读的抓手,使学生在自读中明确整体架构的概念和方向。
环节二:品读,玩味雨趣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写雨的句子,说说如果没有了雨,表达效果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举例:“如果没有了雨,倒挂的仙人掌就不会开花,昆明人家的屋檐,就缺少了绿色的生机与情趣。”
生读书,圈画,5分钟后交流。
教师总结:雨,不仅是描写的对象,也参与了事件,渲染了氛围,更成了抒情的载体。
这一环节是局部深入读,虽以学生自读为主要方式,但教师提供了阅读深入关注点,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没有雨的昆明,反其道而行之,去发掘雨给昆明带来的趣味,从而总结出文中“雨”的作用。
环节三:美读,读出美感
再读课文,用笔在空白处写一写,你读到字里行间渗出了怎样的美?
教师举例:开头第一段,“仙人掌倒挂着,还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情趣美,所以我写了“情趣美”三个字。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边写,就写三个字,写在文中相关语段句子的旁边。
学生自读3分钟,前后左右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达成共识之处,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事件美、人文美、诗意美、风俗美、气势美……
教师提示:有没有写“不美”的?再读课文。
生答,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并分析它们与“氛围美”是不是不协调。生答。
环节四:细读,揣摩情味
教师接着引导:有哪一处的“美”是作者着力表现的?生回答:滋味美。又由滋味美引向氛围美:写“滋味美”很容易,但写“氛围美”就比较难了。生自读后按老师要求的句式交流,并说出理由:
淡淡的悠闲、淡淡的自得、淡淡的诗意、淡淡的惆怅、淡淡的乡愁、淡淡的失落……
教师补充资料,联系《夜雨寄北》,明确不是“淡淡的乡愁”。
教师归纳:读一篇散文,首先要了解散文描写的对象,还要读出这一对象的特征,尤其要关注的是“情”,这是散文的土壤。
这两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思想的想象关注。在“美”与“不美”的审美评析中,从对象的美引导学生关注文字之美、情感之美,直达阅读的核心。由“物”到“情”的关注点转换,由《昆明的雨》的单篇阅读到散文阅读方法的迁移,至此完成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纵观教学环节,教师的“导”贯穿于学生自读的整个过程,教师的点拨绝不干涉学生的自我发现,而是悄悄将目光引向文本的纵深层面。这种引导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提前预设,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提前突破。
二、启发学生思维触发点
自读课文的教学,教师一定不要充当舞台的主角,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个学生需要的人。这个适当的时机和需要就是学生思维需要点拨和触发的时候。
在本课教学中,徐老师这个点的把握尤其体现在第二环节中。从“仙人掌的绿色与情趣”的示范开始,教师就已经做好了思维引导的准备。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很明显是要归纳总结出“雨”在文中的作用。但老师没有这样生硬的提问,而是把时间留给学生,把交流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没有雨的昆明中思考雨为昆明、为这篇文章带来的美。这样的思考和交流给学生留足了品味的空间。在不知不觉的比较思维、想象思维、创造思维培养中,学生明确了散文阅读的思维之路:抓住对象这个思维载体,深入语词这个思维输出,构建思维生发的具体路径。
再比如环节三和四的教学,教师的思维启发显得更加开放。以“情趣美”为例,引发学生对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事件美、人文美、诗意美、风俗美、气势美等的归纳总结,培养归纳思维。而“不美”的追问更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思考、解读。在“滋味”与“氛围”的品味中,通过与《夜雨寄北》的对比,深入理解文中雨的“情味”。
这些追问就是学生需要的时机,是学生自读过程中需要教师往深处点拨一下的关键时刻。而这一下的点拨又促成了学生思维更广阔更多维地发生。
三、生成学生感悟共鸣点
散文阅读的教学之难在于对其意的把握。作为自读课文,缺少老师对细枝末节的解析,学生的理解就又增加了难度。如何把教师之读转化为师生共读共悟,需要教师高明的引导。
例如每个环节教学中教师总是先抛出问题方向,指引学生去思考,感悟;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总是充分给予开放度,以追问代替提问,从不干扰、左右学生的阅读体验;在体验完成后,教师再以精练的总结概括这个环节教学的重要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过程,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新的感悟体验中,带向师生共同的情感共鸣中,带出学生全新的理解和发现。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读中实现的。
阅读课的终极教学理想是文本、学生、教师的三者共鸣,自读课文教学也不例外。没有情感和思维共鸣的课,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很难实现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和生成。特别是对自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读到什么层次如果没有教师的导引,是无法衡量出教学效果的。
徐杰老师的这堂《昆明的雨》显然是在教师对学生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学生自由、开放地阅读;教师运用巧妙的“导读”艺术,不着痕迹地推动了学生沉浸式、递进式阅读;在教师高明的启迪下,学生生成性、创造性地读。在自读中,师生思维互生,情感互动,真实地培养了言语思维品质,实现了对散文阅读之法的实践与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