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游戏:为“小幼衔接”助力

作者: 史仁忠

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中专门指出国家课程实施要游戏化、综合化、生活化。在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活动中,丹阳市实验小学丁老师执教了语文课“大小多少”,把游戏引入语文课堂。内容没变,方式变了;目标没变,效果变了;人员没变,学习状态变了。课堂小游戏,让学习真正发生。

情景一:识字闯关

“接下来,我们来做个闯关游戏,看看哪些小朋友厉害?”丁老师的话音刚落,小朋友欢呼雀跃。

“第一关,动物朋友们来了,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丁老师出示动物图片和对应的汉字。

“看来对着图片说名字,难不住我们班小朋友。第二关加大难度,去掉图片留下汉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你们太厉害了,还要加大难度。第三关,我把这些词语打乱顺序,你们还能认识吗?”幻灯片一阵闪烁,动感又炫目,小朋友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看来还要加大难度。第四关啦!我把词语变成一个一个字,看哪个小组读得快?”丁老师手举卡片,来到同学身边,逐步加快出示卡片的速度,小朋友们依次起立,兴致勃勃。

丁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图像到抽象,在闯关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图形与汉字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本节课识字这一主要目标。其次,达成这一目标是用游戏的方式展开的,由易到难的进阶,牢牢抓住了孩子的心理,再加上教师有效的组织、夸张的语言助力了游戏的顺利进行。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让孩子真正喜欢,这不就是小幼衔接的旨归吗?

情景二:创编儿歌

“小朋友们,其实还有很多动物都来到了这个农场。接下来,我们分组做个小游戏,我们也来像课文这样编一编儿歌。”丁老师边说边在投影上出示:一个大,一个小,一头( )一只( );一边多,一边少,一群( )一只( )。

随后,每组小朋友从老师事先投放的材料盒子里,拿出了各种动物小卡片,以及一个展示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挑选,练习说话。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游戏的有序和全员参与。

小组游戏结束后,全班展示。小朋友一个个高高兴兴地拿着卡片上台创编儿歌。在此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对话。

“小朋友们,这个一头大象一只狗,能把卡片换顺序吗?”对话中,简单介绍了量词“头”“只”的区别。

“你们看,这里好奇怪哦,这组小朋友编的儿歌是一个大一个小,一头大象一只猴;那个小组编的儿歌是一个大一个小,一只猴子一只鼠。这个猴子怎么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呢?”对话中,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大小多少是比出来的……

这个环节的游戏设置,效果真的很好。丁老师给每个小组投放了学习材料,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根据选择的图片,编写儿歌,小组合作,上台展示。这个游戏是多方面的整合,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这是这课的重要目标。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了充分的体验,并提供了充分表达的平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丁老师在对话过程中,巧妙地帮孩子区别了“头、只”量词以及渗透了“大小多少是比出来的”这一辩证的思维。教师在孩子游戏时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学价值,生成教学亮点。

情景三:养成习惯

课一开始,引导孩子参观农场(幻灯片显示)之后,丁老师说:“这个农场还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呢,想不想读一读?”

“读书可要注意姿势哦,小书架,(立起来);小胸脯,(挺起来);双脚放平,(读起来)。”师生对话中,孩子们边说边做,动作整齐,训练有素,颇有兴致。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写‘鸟’字。在写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写字操。第一节弹手指……第二节压手指……第三节扣手指……第四节搓手指……”在音乐声和老师的口令声中,全班同学整齐划一,兴致勃勃。

“记住,提笔即是练字时!”“身体放正,肩膀放平。”“描红一笔描成,不回描。”“眼睛要离书本一尺呢!”在学生写字时,教师巡视观察,不时提醒孩子写字的习惯。

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地训练。这堂课,折射出丁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习惯养成的重视,反映其教学的思想理念。

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点游戏,其实质就是在捍卫童年,呵护天性,善待成长,让语文课堂多一点游戏,让学生学习真正发生,让儿童实现自然生长。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