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李佳芸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价值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是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德育养成的重要途径。而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其所包含的社会倡导的言行品质是重要的德育资源,笔者以部编版小学高年级课文的人物教学为例进行了德育渗透的探索。

一、锁定目标,把准人物的“魂”

能给人正能量指引的人物,必是鲜活灵动的,立体丰满的。要挖掘人物形象的育人价值首先得锁定目标,把准人物的“魂”。教师需要研究文本内容,从作者写作意图、学生学习经验、文本内容特点等方面考虑,以人物形象为教学切入点,从人物的肖像、言语、行为等维度分析,设立具体明确的德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实施。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小说,作者通过环境渲染、人物的言行和情节的矛盾冲突来突出老汉在危险面前英勇无畏的党员形象,彰显其人格魅力。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抓住小说的三次矛盾冲突,结合具体描写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语句,体会老支书身为党员在危难面前镇定自若、舍己为人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二、整体感知,把握人物的“形”

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文本为依托,以事件为连缀的。人物的言行情意都与其所处的环境、发生的事件紧密相关,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结合历史材料从整体感知中把握人物的概貌,形成初步的认知。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前,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时收集关于李大钊的相关影视、文字资料,课堂上边出示图片文字资料,边介绍当时的严峻形势和李大钊的受刑情况。

通过对人物图片的感知和对人物所处时代环境的了解,学生能够走进人物生活的特殊时代,再通过走进文本抓住重点事件,人物的身份、行为、思想才会全面显现,学生才会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形”。要引导学生树立认识人物首先从整体上把握的观念,这样,当学生品析其他人物形象时,就会通过朗读理解、概括大意、查找资料等途径对人物形象进行宏观的感知与把握。

三、细节品读,把捉人物的“行”

在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在具体情境中的言行,进行细节的品读,捕捉人物的“行”,在品读人物中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立体全面地认识人物。只有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的品读,串联相关的事件和人物,学生才会真正走进人物,对人物的言行情意有清晰的认知,得到情感的共鸣、精神的熏染。下面是具体教学片段。

师:通过朗读课文,你认为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的人?不妨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学生圈画语句,有的认真作了批注,有的放声朗读)

师:你怎么看?

生1:我认为李大钊同志热爱自己的工作,很认真负责。被捕前李大钊每天早出晚归,形势严峻大家都劝他离开北京时,他说:“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怎么能离开呢?”

师:就算形势危急,他也坚守革命事业,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让人动容。

(请该生朗读该处)

师:你找到了哪处?

生2:我找到了这句话:“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里我看出李大钊同志穿着很朴素,是位和蔼慈祥的父亲。前面也提到父亲是慈祥的,从不打骂“我们”。

生3:我还从这段话中看出李大钊同志镇定自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他已经遭受了刑罚,可他的脸却依旧是平静的。而且在被捕时,人们听到枪声,是纷乱喊叫的,而父亲却是“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这都表明李大钊同志为人冷静沉着,有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心,但他也不想让家人担心。我感受到了李大钊作为革命战士的视死如归精神和对家人的爱。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从肖像、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认识了慈祥和蔼、尽职尽责、视死如归的李大钊,你还关注到了什么呢?

生4:我关注到了工友阎振三,他和李大钊是同样的不屈不挠,即使被抓遭受酷刑也绝不泄露一丝一毫关于组织和队友的信息,他们的行为让人佩服。

生5:我关注到了军阀张作霖,他是革命的敌人,他投靠日本人,不顾百姓死活搞军阀混战,更加衬托出了革命者的铮铮铁骨,感受到了他们不畏牺牲的壮志豪情。

学生抓住细节品析人物时,既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心理等方面直接品读人物的“行”,也能抓住重要事件和其他人物,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人物的“行”。从“形”到“行”,从整体感知到细节品读,学生的思维力在发展。他们不断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从而能在学习其他文本时,自觉从多种描写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学习《金色的鱼钩》中的人物老班长时,学生能够自觉进行知识迁移。遇到问题“你认为老班长是个怎样的人”时,学生能够抓住老班长肖像、神态、动作的一系列变化,抓住小梁等人物,再来概括重点事件。通过演绎事件,学生在动作、神态和语言的复刻与创造中走进了老班长的内心,了解人物形象。此时,学生是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而不仅局限于一篇课文、一个人物,他们能将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时代的人物进行链接,对人物的德行意志有自己的分析与把握,并在思维发展中促进德育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把定人物的“神”

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色各异,各有风姿,值得品读。但许多人物却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完六下第四单元后,我以问题“这单元我们认识了革命战士李大钊、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舍己为人的老班长,你还想到了谁?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串联课内外。学生能自觉想到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等革命战士,并分享相关事迹,在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后,学生对正确的价值取向能有深刻理解。通过拓展延伸,学生能把握人物的“神”,对英雄人物的德行品质产生敬佩并立志向其看齐。

本单元学习结束,我结合单元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联系实际,在班级中开展了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将德育知行情意践于行。有与课文紧密联系的诗文朗诵,有与历史相关的“讲讲我钦佩的人”讲故事比赛,有与生活链接的“我和我身边的人”小品会,有与自我和未来相关的“对话未来的我”演讲比赛,有实践于生活的“每日一行动”主题汇报,等等。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学习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成为新时代有德行的接班人。

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对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进行探索、研究与实践,以课文人物为范例,以课堂教学为承载,以学生经验为基点。通过锁定目标,把准人物的“魂”;整体感知,把握人物的“形”;细节品读,把捉人物的“行”;拓展延伸,把定人物的“神”。在语文田园的沃土中践行立德树人,以期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培养学生的德育情志,促进学生德育价值体系的架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践行于生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