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思维主导理性写作

作者: 马月华

现实生活中,裁缝制衣追求剪裁精准、做工精良、衔接细密,这也正是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应该努力奉行的。笔者参加了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从阅卷体验来讲,总结起来心目中好作文的标准可以表述为“五合”:立意切合——能从题意中引发深刻道理;题目扣合——标题扣合中心立意;开篇贴合——开头内容贴合文章主题;行文结合——能一以贯之地推进主旨;结尾圆合——收尾笔触圆融不生硬。上海市特级教师冯渊《语文要怎么考——中学语文命题探索》提到优秀作文的标准是“有思想、尚真实(写真我)、求创新,守规范”,再联想到近几年八省联考专家组给出的好作文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有“理路之美”——文脉或一波三折,或起承转合,或回环往复,或步步推进,顺理才能成章。综观这几种优作标准,无一例外都非常注重文字的思维含量。本文从“拟题”和“论证”两个环节浅谈一下关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一、拟题

首先,拟题需要学生养成“三思而定,意在形先”的习惯。古人说:“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好的标题能让读者看到作者的匠心,产生好的第一观感。考生在拟题时三思而后定是完全有必要的。从阅卷的现场感受来说,能吸引眼球的标题最好是形式上有“特点”,比如两句相对、问句、倒装或者成语、名句的引用、化用等等,表意上最好要有“内涵”,体现跟作文立意相关的一些想法。

以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例:“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比较以下两组标题:

第一组:“事在人为”“日久见人心”“时间煮雨”“随遇而安”“出淤泥而不染”“时势造英雄”;

第二组:“吹尽狂沙始到金”“辨材须待七年期”。

看得出来以上考生都接受过拟题指导,知道一些拟题的技巧。但是,前面一组徒有形式,表意上却显得模糊甚至明显有偏差。而后一组标题“吹尽狂沙”讲时间的沉淀和打磨,“始到金”讲事物的价值最终被发现被认识;“辨”是讲人的认识,“材”是讲事物的价值,“七年期”是讲时间的沉淀。这样的标题明显更加契合题意。拟题环节产生差异的原因跟考生平时的思维习惯是有关的。考生没有养成对材料和对自己选做标题的成语或者句子充分理解之后再拟题的习惯,往往会在考场压力之下匆匆下笔,很容易产生徒具形式的情况。

拟题还需要学生养成“延缓判断,激活使用”的习惯。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进行过一次材料作文训练。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剧中出现的“琅琊山”“琅琊阁”等名称也受到热捧。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引发网友热议。此外,江苏南京、山东东部沿海等地也跃跃欲试地想和“琅琊”攀亲戚,加入了争抢“琅琊”地名的混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对当时的几个作文标题印象深刻。“酿得酒香,哪怕巷深”“拒绝东施效颦”,这两个标题化用俗语、典故;“摒弃盲从,自成一家”短句相对,观点鲜明;“别让噱头毁了特色”“切莫‘热’昏头”这两个标题直接表态,贵在质朴。真正好的标题不仅“形投”,更要“意合”。适当的延缓判断有助于学生思考自己所拟标题是否“意合”。若一时想不到合适的标题,就形式上朴素一点,直接表明态度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拟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借助修辞,或者借助成语、名言、诗词、歌词、广告标语、书籍名等。如一字换元。网文《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守脑如玉》,根据立意不同可改成守诚如玉、守拙如玉、守俭如玉、守淡如玉等。再如名句换元:“漂亮的皮囊随处可见,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以换成“好看的咖啡馆千篇一律,好喝的咖啡却万里挑一”“好看的景观千篇一律,有趣的设计万里挑一”“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知心的爱人万里挑一”等。方法再多,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往往拟题还是会停留于形式层面。

拟题环节的难点在于从多个备选题目中确定谁能“当选”。在这个过程中“延缓判断,激活使用”是有所帮助的思维习惯。

二、论证

论证过程最能充分展现学生思维习惯。论证首先要养成的思维习惯是“整体关照,全面覆盖”。

“整体关照,全面覆盖”是对所给材料进行全面解读,不能有所遗漏。结合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来说,“事物”有很多种类,“有价值的事物”,学生比较多的会想到一些实物如珠宝钻石、文物古董、书籍典藏等,再有就是艺术作品、科研成果之类。时间的沉淀可理解为事物自身的净化和升华,或者是被筛选、被磨砺、被润色的过程。而“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又可以理解为进行“探索”“求真”“甄别”“取精”等行为的过程。关键词“价值”可以有即时价值和长远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普众眼中的价值和艺术家、哲学家眼中的价值等。

我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事物的价值被认识除了它自身的价值,跟人的年龄、阅历、专业知识、观察角度等因素有关,还跟所处社会时代的背景、主流价值观等是分不开的。对这些内容考虑越全面,思考越透彻,写作的时候越会有深广的发挥空间。

除了展开论证之前的充分思量、尽量做到对材料的整体关照之外,在论证过程中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养成“缜密布局,从容展开”的习惯。

缜密布局主要体现在思路务求清晰,表述务求严谨。设问是否有效就是衡量论述是否严谨的一个标准。依然以2021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为例。抓不清主次的学生往往会问出“时间是什么?”“梵·高是谁?”这种跟立意无关的问题;思路缜密表述严谨的考生就会用“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一定需要时间吗?”“时间的沉淀对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一定有帮助吗?”“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价值一定会被人们认识吗?”之类的问题来串联说理。能全面阅读材料不等于能有效完成论证,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效论证、从容说理,能将自己对材料的解读和思考尽量缜密地传达给读者,就应该做到“叙议结合,不离不即”。“叙议结合”比较普遍的展现形式是“例前有引,例后有析”;“不离”是指“行文始终扣合材料展开论述”,“不即”就是“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应升华出普适道理”。“不离不即”的难点在于用例既要尽己所能为说理提供支撑,又不能只停留于材料的层面去说理。

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思维习惯需要养成,就是“联想相关,广泛发散”的习惯。以2021年苏锡常一模卷的作文题为例。由“雷锋精神”我们发散开去,可以梳理形成一个“中国精神”系列:抗疫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三牛”精神、劳模精神、探月精神、航天精神、特区精神等等。总结出这些“中国精神”的一些内核是指向思想精神、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便于学生在选用时进行匹配。

总之,思维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与日常教学随机结合,将练习常态化,从片段做起,“闲时沧海拾贝,用时量力而行”,那么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就会像“裁缝”制衣一样,动手前了然全局,制作时精密细致、严丝合缝,成品自然赏心悦目,令人一见倾心。这样的作文一定会因为深具理趣而获得认同。

作者简介:上海市彭浦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