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特质教学应按类型区别对待

作者: 乔新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坚持“文本特质教学”理念,并就文本特质教学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师生面对的每一篇文本都隶属于具体的类型,带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因此,文本特质教学应该按类型区别对待。本人从实用的角度将文本粗略地作一下划分,分类阐释各自的特质,为一线教师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一、价值型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阐释价值的,意在引起读者的意义关注和精神追求,给读者以深刻的生活感悟、生命启迪。所谓“价值”或指文本中所体现的人物崇高的品质、高尚的灵魂,或指所揭示的人世间亘古未变的真理、历久弥新的道义,或指所流溢出的震慑魂魄的美感、油然而生的快意,或指所感悟到的积极有益的情绪、笃厚深沉的情感,或指所领会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生命存在的意义,等等。这些价值都是正面、向上的,充满了正能量和正向情感,与当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立德树人”的要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当这种价值十分明显和突出时,我们不妨悬置文本的写作技术,将“价值”作为教学的主导线索,突出“情”“义”“理”“美”的引领意义。我们可以将课文所蕴含的价值确定为课文的特质,以人文主题来统领整个教学。当然,挖掘人文主题并不是全部的教学目标,教者应该紧紧抓住“主题”展开教学,将“价值”的传授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打一个比方,人文主题好比是叶片的“叶柄”,教者要依托叶柄大致完成三道工序:一是循着“叶柄”深入“叶脉”;二是依据“叶脉”触摸“叶肉”;三是沿着“脉柄”回溯“托叶”。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隐喻之义就是:第一步,循着人文主题厘清文本的脉络;第二步,依据文本语言品味人文价值;第三步,由文本内容反观文字表达。

总之,以价值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意在以价值为载体,在言说价值感受、表现价值内涵、验证价值普适、展示价值多样的实践过程中,相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达成“言”“义”的同构共生,实现知性和价值的深度耦合。

二、语用型文本

凡是选入小学教科书的课文都是经过反复斟酌、认真打磨的名篇佳作。特别是语用型文章不仅具有健康、向上的内容,而且文采飞扬,词华典赡,格调高雅,堪称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菁华。语用型文章思想内容相对浅易,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就能掌握,倒是文字的表达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地体悟、把玩、品味。这类文章语言的风格并不拘泥于一种,而是呈现出不同的美的样态。有的显示出“阳春白雪”的华贵美,有的显示出“下里巴人”的朴素美,有的显示出“雅俗共赏”的共通美。这些经典佳作的语言大多与内涵相契合。描写“真情”时情思缠绵,语言细腻,温婉;阐明“大义”时慷慨激昂,语言高昂,激越;揭示“至善”时悲天悯人,语言委婉,含蓄;展示“完美”时神迷意荡,语言雅致,清新……教学这类文章,教师要在词句的品析、熟记、模仿、创生上下功夫,将“语用”的任务落到实处。

我大多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语用”训练。

第一,偏重于“语料、论据重组”的语用。文本中有着丰富的词汇或者论据,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不可能一下子就深刻把握,其中许多的词汇、论据尚处于理解、记忆、积累的阶段,这时候的知识患有“脆弱知识综合征”(郝京华语)。只有在特定的情境、固定的框架中方能显示活力,一旦离开特定的情境、固定的框架,所掌握的知识就会不堪一击。我们可以创设相似而又稍有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新的境域中运用知识和论据,使得其在运用中不断“变形”,不断增强再建构能力。

第二,偏重于“模式、思维迁移”的语用。有的文本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初学者可以通过采用“套用”的方法不断固化,待掌握技能之后,逐步摆脱模式,进而走向灵动。“模式、思维迁移”的语用基本上是句式、段式的套用和“结构化思维”的迁移,说到底还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的模仿。

三、思辨型文本

所谓的思辨就是指纯粹的思维,即不依赖于实际经验进行思考,而是从概念、实验或事实出发,依据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判断,展开形式、范畴、关系的推究,从而形成新的命题、论断。思辨的特点是没有“客观坐标”,也不局限于现实的外界事物,而是以本心为轴心,通过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文本,讲述的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老子等大哲学家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同时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启迪性,往往告诉读者一个深刻的哲理,能够引发读者联系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自主进行案例验证并加以确证。思辨型文本的特质以思维为核心,教学应该根据文本特点为思维而教,顺思维而学,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让思维运动起来,不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中要彰显文本“思辨”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推导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衡量判断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说事物之间关系。有的文章讲述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教者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画出简易的图表,然后依凭图表用自己的话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由分析多种判断之间的关系得出新的结论。

二是联系实际将抽象道理作“生活化”处理。有些文本讲述的道理很深刻,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在日常生活当中找到匹配的现象。如果能够联系生活,实现语文知识的生活化,就说明学生已经能够把握要旨。

三是采用“先罗列后排除”的方式优化思维。有些文本提出的问题乍看起来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其实真正的答案寥寥无几。教师不妨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答案,将多种答案罗列出来进行比较,然后采用排除法将最不靠谱的答案排除在外,最后选取出最佳的答案。

四是引导学生撰写属于自己的“凡人名言”。有的文章包蕴了深刻的含义,能够启迪读者思考问题,洞察人生,探寻真谛。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作出理性思考甚至是“哲学之思”,鼓励学生放胆写自己的“凡人名言”。

四、纪实型文本

纪实型文本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客观、公允,不带个人的喜好、偏颇,不对事物加以夸大或缩小,文本里也鲜有作者的议论,而是以史学家般的严正态度对既往的历史作有选择的记述。这类文本数量不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重大历史事件类。记录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某个群体的“集体记忆”。二是名人贤士故事类。所记述的人物大多是达官贵人、名人贤士、英雄模范、落魄书生等。这类文章多大是“以事表人”。三是名胜古迹介绍类。以游记、散文等笔法客观记录了风景胜地、文化名城、历史遗存、红色景点等。四是器物风情介绍类。有的专门介绍某个器物、古董、书画作品,有的记录某个地域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有的是介绍某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的介绍工匠的发明创造。

针对这类文本的特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纪实型文本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带有特定地域的文化印记,需要读者设身处地理解文本,要将自己通过“时光隧道”穿越到作者所描写的时代和境遇,用自己的心去揣度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忧前人所忧,乐前人所乐。

二是采用“文字与非文字史料结合”的方法。有许多历史资料通过实物、绘画、照片、模型、音频、影视、拓片等形式留存下来。教学时不宜孤零零地就文本讲文本,可打通文字符号与非文字史料之间的联系,通过文本形式与非文本形式史料的比照来相互印证、虚实互释、彼此补充。

三是了解“倒叙插叙”的手法。由于纪实型文本大多是追忆过去的事情,作者往往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以及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所谓“首尾都无定处”(清代王源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特殊的写法,避免记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四是采用“义象结合”的方法。有许多纪实型文本写的是楼堂馆所、轩榭亭阁、街巷里弄等,但是一时找不到相应的印证性史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文字勾画心象,建立方位关系,揣形度色。

五是比较“同题异文”。一些纪实型文本记录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名人的趣闻逸事,这些人和事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样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可能有多种版本,教师可以做有心人,将相同题材的不同文本收集起来,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比较各自的优点。

五、幻想型文本

小学课文中的幻想型文本主要包括以下类别。一是普通类幻想。幻想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发的联想或想象,尽管是虚幻不实的,但并非没有道理的臆想。联想、想象与事物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有真有幻,虚实结合。二是童话类幻想。童话按表现形式可分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三类。其幻想是通过夸张、象征、拟人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三是科幻类幻想。科幻小说中的幻想成分多,充满浪漫的气氛和神奇的色彩。它主要表现遥远、陌生的过去,或未知的科学和未实现的理想。当然,还有一些“魔法故事”“魔术故事”,是把人民的憧憬与期望在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当作可能的事件表现出来,也应该列入幻想型文本的范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采用以下步骤教学幻想型文本。

第一,识别“现实”与“幻象”。幻想型文本的“现实”和“幻象”常常交织在一起,而且彼此关联,相互胶着。我们首先要区分“现实”部分和“幻象”部分。

第二,梳理“现实”部分内容。“现实”部分好似文章的“硬核”,记叙着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现实”部分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梗概。

第三,厘清“幻象”部分内容。“幻象”部分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内容,大多写得较为具体,有时采用夸张、荒诞的表现手法抒发胸臆。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思维借着“幻象”飞翔。

第四,掌握“现实”与“幻象”之间的关系。“现实”是“幻象”的支架和基础,而每一个“幻象”则是“现实”的写照、敷衍,两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因果等关系。

第五,领悟“幻象”描写的作用。“幻象”部分是作者极力表现的部分,常常将写作意图隐藏在幻想的字里行间、文字背后。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笔者提供教学参考但无意于强求一律。事实上,我们还要研究单篇课文的独特之处,挖掘出“特质”中的“特质”,以便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文本独特的价值。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