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思维培养,玩转古文教学

作者: 柳旭雯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古文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这是因为古文的写作年代久远,表达习惯、写作方式的差异使得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简练生涩的古文句子,学生难以短时间内消化吸收,也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应重视古文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模式,带给学生古文学习的新体验。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古文教学概述

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来看,近几年古文教学占比提升,古文题材更丰富,语言更简洁精练。这也为小学古文趣味教学、高效教学提供了素材支持。部编版小学语文古文教学安排也十分注重古文的分类。有讲解童趣的古文如《司马光》《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有蕴含深刻道理的古文如《精卫填海》《守株待兔》;有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古文如《古人谈读书》《学弈》,它们展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古文化。而在古文篇目的选择上也尽量选择契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字数基本控制在100字以内。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科学的编排带动学生思维的训练,又以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古文、探索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但是,传统小学语文古文教学的重点多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字词的记忆把握上,学生对古文主题、古文情感关注较少,也无法真正读懂理解透古文,更谈不上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鉴于传统小学古文教学的弊病,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选择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消除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抵触情绪,引导学生乐学且善学。

二、以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古文教学策略

(一)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当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古文教学以及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师在开展古文教学时应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由此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兴趣的激发主要靠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基于古文特有的情境氛围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古文背后的传统文化,感悟其哲理意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采用融情入景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古文学习的情境,去了解古文中的传统文化。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主要是以配乐诗朗诵和真实风光再现的方式将诗词中营造出的场景进行文字或视频的还原。在《绝句》教学时展示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静一动让学生感受春日的生机感与和谐感。再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可以借助视频动画展示竹、桃花、春江水、鸭、篓篙、芦芽等景物,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激发学生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再如《三衢道中》主要写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所见到的景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三衢山风光纪录片,跟随镜头感知自然风景之美,自觉地融情入景。视频的情境再现让学生在古文学习时,特别是写景古诗学习时感同身受,体验感更强。再配合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自由联想与想象,思维将更灵活。这样思考、探究、学习环环相扣,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多样化文本对话,培养古文阅读思维

小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式,在古文学习时对古语用词理解不透,学习吃力。因此,小学阶段的古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基础文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夯实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阅读思维。为帮助学生夯实古文学习基础,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文本对话,让学生理解古诗文在词汇、句型、特殊句式上的创造性运用,帮助学生突破古文阅读的瓶颈,以思维的整合把握文章通篇大意。

例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两小儿争辩的核心是什么。学生在通读全文、基本弄懂古文意思的基础上,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是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而两小儿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教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两小儿分别从什么角度出发,根据怎样的现象得出怎样的结论?如果学生暂时没有解题思路,可以再回到文中找答案。在细读文本并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得出结论:一小儿从视觉角度出发,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从而得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结论;而一小儿则从触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实际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让学生思考两小儿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教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延伸思考,受到启发。同时结合“孔子不能决也”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即使知识再渊博,也不能知道所有的知识,做人要谦虚谨慎,如同孔子那样,“不知为不知”。在与文本的积极对话中,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并获得启发。

(三)加强古文诵读品鉴,获得美的熏陶

小学生古文学习的思维训练是循序渐进的,而思维的训练又与学生情感的熏陶密不可分。古文具有朗朗上口的特征,值得学生反复诵读品鉴,在诵读品鉴的过程中积极探究思考,提升审美情趣。反复的阅读、多种方式的品读也真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古文特别是古诗往往具有浓郁的意境美、情感美。例如前面提到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读诗如同进入春日的场景中,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现场感更强,脑海中浮现出江山、春日、花草、燕子、鸳鸯、沙滩等意象,进入到特定的文学情境中,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获得美的熏陶。而在美的意境引导下,学生自觉地思考、感受诗歌寄寓的情感,把握诗歌主题。

再如三年级下册《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品读中感悟诗人所寄予的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他乡兄弟的怀念之情,自然而然地获得情感的熏陶,产生共情心理。再如在教学古文《守株待兔》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明确文章大意,进行精准的段落分层,明确古文所阐述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教育,感受到古文所对应的哲理意蕴美。正是因为古文独特的美育价值,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依托文本品读鉴赏,加强思维训练,紧扣文本,发散思维。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或发挥能动性联想想象,加深体会,让古文的学习实现从认知到理解到评价到创造的转变。在古文品鉴学习中学生也能对精练的词汇、出彩的表达有独到的见解,感受古文用词的精准,带动写作能力的提升。

此外学生在诵读品读中可以结合大意概括、文言文翻译等,实现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自由切换,学生思维训练更富有成效。古诗文的学习可以从最初的形象思维训练逐渐向高阶思维训练转变,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或者尝试运用文言文写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古文教学贵在得法,这是教学实效提升的关键。古文教学价值较高,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古文篇目,可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情感美,也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延伸思考,主动感知,进行思维的训练和人文素养的积淀。因此在小学古文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实效,让学生爱上古文,受益一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昆仑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