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诗“情感”,推进阅读深度

作者: 杨蚯鹏

在开展文言诗歌教学时,教师要将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体悟。针对文言的“教”与“学”,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是“要让学生通过感悟和运用,来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与欣赏品位”。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中的导言是这样说的,“通过对这类作品进行阅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通过对山川风物的灵性进行感受,深入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其中的“美”进行感悟,通过“寻美”找到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而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获得感悟,让“情感通融”转变成“情感提升”。

本文主要探讨在开展初中文言诗歌教学时,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挖掘、体悟“情感”,让学生读懂文章,抓住文章的情感。

一、引导整体把握,找出古诗“诗眼”

古诗和其他的文体是不一样的。古诗的文字虽然简约,但是不简单,不过寥寥几句话却会用到很多修辞手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使读者读后可以领略到语言的力量。古诗都是有“诗眼”的,通过“诗眼”可以将古诗的核心观点表达出来。教师在开展古诗教学时,要将“诗眼”有效传达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学生在理解了“诗眼”之后,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从整体上来学习和理解古诗。通常来讲,“诗眼”一般是副词、形容词或者动词。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对这首词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这是对晚春进行描写的。词中描述了海棠花凋谢,这一句表达了李清照的情感。李清照在词的开头描述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夜晚风雨交加,更加深入刻画了李清照的悲凉情绪。通过思考能够发现,“应是绿肥红廋”是本首词的中心词句,这一句非常简单而且容易读懂,但是将李清照的丰富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一句不但表达了李清照的悲伤情感,还让她想起了已经逝去的青春。

以上教学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体把握,基于“诗眼”引导学生进行了整体性阅读,从而把握了诗歌的情感之美。

二、引导吟咏感知,走进古诗文本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歌通常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并寄托自己感情的,通过吟诵能够很好地了解诗歌,同时在吟诵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

以《春望》一课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要保证读准字音,然后再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在学生做到熟读文本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给出要求,将本诗所具有的悲凉深沉的特点指出来,让学生要缓慢地去读。诗中每句有五个字,要读出感情,字字顿挫。对于一句诗中的前两字读的时候要停顿明显,然后再缓慢地将后三字读出来。“鸟惊心”这三个字读的时候要尤其缓慢,这样能够为后面蓄势,让朗读更加富有情感。对于第三联,读的时候可以相对快一些,这样能够传达出作者急切想要知道家中消息的心情。对于尾联,朗读时要使用最慢的语速,因为它表达的是作者在经历了一番战乱之后悲凉的心情。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这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出来,进而内心产生敬佩之情。

三、引导纵横对照,把握古诗内蕴

在学习了很多诗歌以后,能够发现诗歌里面所包含的“情感”是能够进行分类的。一些伟大的诗歌作者都有相似的经历,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些相同,不过每位诗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诗歌中包含的“情感”也都有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可以让学生横向和纵向地比较这些作品,让他们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并辨析不同诗歌所具有的个性差异,就能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陶渊明和王绩都写过《野望》。陶渊明所写的《野望》描绘了田园生活,传达的是陶渊明渴望隐居的心情。王绩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他肯定不会像陶渊明一样向往田园生活,对于归隐心有不甘,传达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王绩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心情是烦闷的,他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豁然和悠闲,他所写的文字中都透露着自己的倔强和孤独。

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将丰富的资料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品读和筛选,对不同作品和不同作者进行比较,结合纵向和横向进行分析,找出不同作品之间所具有的共同之处,同时也要找出作品所独有的情感。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整体上理解作品,并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

四、引导开拓想象,促进阅读想象

诗歌往往是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写的文字,文字中融入了情感和景色,属于一种感性形象。诗歌的意境便是生活图景和诗人的情感交汇形成的。教师要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并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诗歌所具有的意境美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绚烂多彩,有的是雄伟壮阔。诗就像画一样,在描绘了物的同时还包含了情感。所以,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古诗的时候,要让他们基于古诗包含的内容进入到诗歌意境中,深入地体会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想象,并在熟读之后将诗文译出来,形成初步理解,鼓励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以《钱塘湖春行》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对该诗进行描绘,有学生是这样描绘的:春天来了,湖边绿草丛生,天空中云朵低垂,小鸟在树枝上吱吱呀呀,燕子忙碌地衔泥筑巢,春意盎然……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这样的画面描绘出来,便说明他们入情入境了。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其中的画意,在脑海中呈现了相关图景,同时还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的意境描绘了出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开拓,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时,一定要重视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将其当作“珍宝”一样来使用。解析情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熟读诗歌,让他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作品的背景,深入准确地读懂文章。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展开深度研究,了解改革内容,特别是在诗歌教学方面,要以激趣为目的,阅读为载体,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情操的浸润和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